
[forsake] 抛棄;不要
(1).斷絕;抛棄。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五:“ 含 乃棄絶人事,躬親侍養,以知名州黨。” 唐 杜甫 《垂老别》詩:“棄絶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宋 蘇轼 《答李端叔書》:“先蒙惠書,又復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於此,而足下終不棄絶,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 丁玲 《自6*殺日記》五:“說我脾氣壞,難道我學不會那些虛假的技巧,就該被人棄絕嗎?”
(2).指被抛棄。 唐 韓愈 《與袁相公書》:“閤下儻引而緻之,密加識察,有少不如所言, 愈 為欺罔大君子,便宜得棄絶之罪于門下。” 清 梅曾亮 《複上汪尚書書》:“然則推公之心,其有以卑位自嫌,而不敢自進其説者,固宜得棄絶之罪於大君子,而未離乎卑陋之見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棄絕漢語 快速查詢。
“棄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指“抛棄、不要”,強調徹底斷絕或拒絕。
詞義強度:隱含決絕的态度,多用于正式語境或文學作品中,如斷絕關系、摒棄舊習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詞源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棄絕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拒絕或摒棄。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弓和人,共有9個筆畫。它由“去(弓)”和“人”組成,表示人離開弓,即拒絕或摒棄某物或某事。
《棄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與現代寫法不同。例如,古時的“棄”字在左右結構中,左邊是“弓”的形狀,右邊是“兮”,表示出聲音的形象。而“絕”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面有一個“纟”部,表示與紡織相關的意義。
以下是《棄絕》在繁體中的書寫形式:棄絶。繁體字形在一些地區或場合仍然有一定的使用。
例句:
1. 他堅決棄絕了公司的不合理要求。
2. 她毅然決然地棄絕了那個機會,因為她不希望抛棄她現有的工作。
棄絕的一些相關詞彙:
組詞:棄權、棄職、舍棄、拒絕、摒棄。
近義詞:拒絕、抛棄、否決。
反義詞:接受、歡迎、采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