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挂冠。 北齊 祖鴻勳 《與楊休之書》:“ 東都 有挂冕之臣,南國見捐情之士。”《春在堂隨筆》卷二引《唐開成五年往生碑》:“ 遺民 挂冕, 康樂 投簪,史氏稱之,其風不泯。”參見“ 挂冠 ”。
“挂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挂冕”意為“挂冠”,即主動辭去官職,放棄官位。其中:
引申意義
該詞常用于表達對官場的不滿或追求自由隱逸的生活态度,例如官員主動棄官歸隱。
古籍例證
文化語境
古代文人常用此詞表達淡泊名利的情懷,與“投簪”(棄官隱居)等詞并列,體現對官場束縛的掙脫。
現代語境中,“挂冕”雖不常用,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仍可能出現,需結合上下文理解為“主動離職”或“放棄權位”。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中的具體引文。
挂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挂上皇冠,指登上帝王寶座或掌握權力。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部首“衣”和“立”,其中,“衣”表示與衣服有關,也可以表示尊貴的衣冠;“立”表示站立。這個詞的筆畫總數為12。
挂冕這個詞源于古代帝王即位時的儀式,即戴上皇冠以示即位。在古代文獻中,挂冕一詞經常被用來描述皇帝的登基儀式或者其他權力的交接。在曆史上,挂冕的儀式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榮耀和權力象征。
在繁體字中,挂冕的寫法為「掛冕」。這種寫法在繁體字地區如台灣和香港仍然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挂冕的古代寫法為「掛冕」或者「掛冠」。這種寫法更加形象地表示了皇冠懸挂在頭頂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挂冕一詞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詞語包括:
而與挂冕相反的詞語則是下位、禅位、罷位等,它們表示權力被剝奪或者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