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僭越。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六:“恐勞宵旰之憂,寧避僭踰之罪。” 明 宋濂 《<剡源集>序》:“公既不可作,子幸無讓,於是忘其僭踰而為序之如此。”《清史稿·慶僖親王永璘傳》:“嗣後王、貝勒、貝子當依《會典》,服物寧失之不及,不可僭踰,庶及永保令名。”
“僭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àn yuè,其核心含義為超越身份或權限行事,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反映了傳統社會對等級秩序和禮法的重視,常用于警示人們恪守本分,避免非分之舉。
《僭踰》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超過、超越。它由“亻”、“足”、“貝”、“辵”四個部首組成。
《僭踰》一共有15畫。
《僭踰》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背景,建立在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基礎上。在古代社會中,有些人越過自己的階層,進行超越,這被稱為《僭踰》。
《僭踰》的繁體字為「僭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但根據文獻記載,古時候的《僭踰》的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發生顯著變化。
1. 他的成績在班級中僭踰其他學生。
2. 他在公司中的地位已經僭踰了他的前輩。
1. 超越:超過、超過限度。
2. 超群:在某個領域中,超過衆人。
3. 越級:跨越一級進行。
1. 超過
2. 超出
3. 超越
1. 遜色
2. 屈居
3. 不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