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毫一厘。形容很少的數量。豪,通“ 毫 ”。《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若有豪釐少挂聖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糾臣表之不合義者。” 明 徐渭 《前破械賦》:“差之豪釐,千裡岐路。”
豪厘(háo lí)是漢語中表示極微小計量單位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如下:
計量單位
“豪”為“毫”的通假字,指長度單位“毫米”的十分之一;“厘”為長度單位“毫米”的百分之一。二者連用強調極其微小的量度,常見于古代度量體系。例如《孫子算經》載:“十豪為厘,十厘為分”,體現其數量級關系。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 商務印書館
引申義:極細微的事物
詞義泛化後,泛指任何微小的差異或事物。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差以豪厘,謬以千裡”,強調微小偏差可能導緻重大錯誤。
來源:《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豪厘”承載中國古代度量智慧,其精确性反映了傳統科技對微觀世界的認知。在成語“失之豪厘,差之千裡”中,更升華為哲學警示,提醒人們重視細節對全局的影響。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 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中,“豪厘”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引用,日常表述常以“毫厘”替代,但學術文獻仍保留原字形以考據源流。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權威參考依據:
“豪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豪厘”形容極小的數量或程度,強調事物在量或質上的細微差别。其中“豪”通“毫”,表示極其微小,“厘”則是更小的計量單位(如1厘為1/1000分)。
詞源與結構
該詞由“豪”和“厘”組成,兩字均表微小。古漢語中“豪”常與“毫”通用,如《荀子·儒效》提到“不失豪釐”,即聖人言行精準到分毫無差。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微小的差距、貢獻或意義。例如:
文化内涵
成語常與“差之豪厘,謬以千裡”關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細節的重視,警示微小偏差可能導緻嚴重後果。
“豪厘”通過雙重複用微小量詞,強化了“極少”的概念,既可用于客觀描述細微差異,也可用于主觀表達謙遜态度。其曆史用例和現代語境均體現了漢語對精微之處的關注。
阿育班勞保健别有人間并刀賓天殘折丑角撮土黛耒定武石奪袍颿颠風行電照丐棍宮宇構離骨辘辘海中撈月好耍子懷傷肩胛骨假想饑溺浸潭炯炯九子粽駿骥據掌瞰睨枯碛冷淡禮節臨到栗惓茅賦茅室蓬戶迷晦命婦明光爍亮名優弄錯遣谪卻複群陰攘亂人地榮雕士則司南碎娃太過擡褃擡舁檀柘鐵悶子車衛生站為真污抔鰕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