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碎首糜軀。 漢 賈誼 《新書·谕誠》:“人謂 豫讓 曰:子不死 中行 而反事其讎,何無恥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軀以為 智伯 ,何其與前異也?”參見“ 碎首糜軀 ”。
“碎身糜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成語讀作suì shēn mí qū,原意為身體碎裂、軀幹糜爛,多指為某種目的而主動獻身或犧牲自我。例如漢代賈誼《新書·谕誠》中記載的豫讓為報智伯之恩,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即體現了這一含義。
權威詞典(如漢典)明确将“獻身”作為核心釋義,而部分現代解釋(如查字典網)擴展為“慘烈死狀”,可能與實際典故存在偏差,建議優先依據文獻原意理解。
《碎身糜軀》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身體破碎和粉碎的狀态,也可以指代人因意外或災難而受到嚴重傷害。這個詞的意思非常明确,形象地描繪了人體狀态的破裂和崩潰。
該詞的部首是“身”和“軀”,“身”作為表示身體的部首,表明與人體有關,而“軀”則表示人體的主要部分,指身軀。這兩個部首的組合使得該詞的意義更加明确。
從筆畫上來看,“碎”字有12畫,“身”字有7畫,“糜”字有13畫,“軀”字有14畫。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12+7+13+14=46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它可能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或口頭傳說,用來形容戰争或災難中人體遭受到極大破壞的慘狀。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碎身糜軀」,字形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可能會寫作「碎身糜枯」,字形也略有不同,但依然表達着相同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例句:“戰争導緻了大量無辜人民的碎身糜軀。”這句話用來描述戰争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損失和人的悲慘遭遇。
以下是一些相關詞語的組詞:糜費、身體、軀體、碎裂、破碎。
近義詞有:破體殘軀、破血糜軀,他們都指代人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嚴重破碎和傷害。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因為它指代的是一個具體的情況,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