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齒德的意思、齒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齒德的解釋

(1).《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後用“齒德”指年齡與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滿千錢者升之堂上,不則退之堂下,惟商財賄,毋問齒德。”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投膠》:“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齒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锺馗圖》:“予視先生猶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齒德自居。” 清 方苞 《萬季野墓表》:“惟餘不與,而 季野 獨降齒德而與餘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桓 命於鄰黨中,招二三齒德來。”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五○:“裡門風俗尚敦龐,年少争為齒德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齒德”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其中“齒”指年齡,“德”指品德,合稱表示年齡與德行兼備()。後逐漸演變為對年長且有德者的尊稱。

  2. 引申含義

    • 年高德劭:形容人年齡大且品德高尚。例如明代瞿佑的《歸田詩話》中提到“先生不以齒德自居”,即強調品德與年齡并重()。
    • 代指有德長者: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道“招二三齒德來”,即指邀請德高望重的長輩()。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表達對長者的敬重,如明代許自昌在《水浒記》中以“齒德皆尊”贊美保正的品德與資曆()。現代語境中雖不常用,但在讨論傳統文化時仍可能涉及。

總結來看,“齒德”融合了傳統儒家對“年齡”與“德行”的雙重推崇,體現了古代社會對長者的尊重和道德标準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齒德(chǐ d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齒(chǐ)和德(dé)。以下是對這個詞的詳細解釋。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齒(chǐ)是一個漢字部首,也是“牙齒”的意思,由7個筆畫組成。 - 德(dé)是另一個漢字部首,也是“品德”、“道德”的意思,由10個筆畫構成。 2. 來源: 齒德(chǐ dé)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從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引用的一句話:“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君子不會隻注重外表和器物的質量,而是更注重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修養。 3. 繁體: 在繁體字中,齒德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齒德的構造稍有不同。齒的字形在古代時候更加簡單,德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相同。 5. 例句: - 他深知齒德的重要性,始終保持着良好的道德修養。 - 這個社區注重培養居民的齒德,提倡正直和寬容的價值觀。 6.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 組詞:齒輪(chǐ lún), 牙齒(yá chǐ), 齒科(chǐ kē)等。 - 近義詞:品行(pǐn xíng), 美德(měi dé), 道義(dào yì)等。 - 反義詞:惡德(è dé), 不德(bù dé), 道德敗壞(dào dé bài huài)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