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easy as taking sth. out of one's pocket] 伸手進入囊袋中拿取物品。比喻辦成事情輕而易舉
萬軍之中取上将首級如探囊取物
伸手到袋裡取東西。比喻極易辦到的事。語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國用吾為相,取 江 南如探囊中物爾。”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一折:“要奪 漢 家天下,如探囊取物,亦有何難。”《三國演義》第二五回:“吾弟 張翼德 於百萬軍中取上将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葉君健 《自由》五:“隻要把他們穩住,隨時都可以把他們抓起來,等于是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比喻意義
強調做某事的容易程度,如同從袋中取物般簡單。常用于形容能力出衆者對任務的掌控力,或對既定目标的充分把握。例如:“他經驗豐富,解決這類技術問題如探囊取物。”
適用場景
曆史典故
五代時期,後周韓熙載與友人李谷分别時,李谷曾說:“若我為宰相,取江南如同探囊取物。”後韓熙載投奔南唐,而李谷成為後周将領,最終率軍攻取南唐,印證了此預言。
近義詞
手到擒來、輕而易舉、易如反掌(區别:“手到擒來”更強調結果,“易如反掌”側重難易程度)。
反義詞
難如登天、大海撈針、緣木求魚。
例句
語法功能
可作謂語(如“此事探囊取物”)、定語(如“探囊取物的能力”),多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
通過以上解析,可全面理解“探囊取物”的語境、用法及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辨析同類成語(如“甕中捉鼈”),可參考相關對比資料。
《探囊取物》是一個成語,意為探入囊中取出物品。它比喻能從隱蔽、險惡的地方取得物質財富或智力財富。
《探囊取物》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囗」,拼音為shǒu (手) 和 wéi (囗)。
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
《探囊取物》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原文是“梁惠王與孟子論仁政,王曰:‘敢問聖人之號。’ 孟子曰:‘無名。’王曰:‘無名之雲,何似吾所聞耶?’孟子曰‘君臣相屬,父子相稱,朋友攀援 以托其沉,探囊取物以資其費,故號之曰無名。’”
《探囊取物》的繁體寫作「探囊取物」。
古時候的「探囊取物」寫作「探囊取物」,未有明顯的變化。
1. 他真是個很聰明的人,能夠在困境中探囊取物。
2. 這位畫家的創作能力無限,總能從生活中探囊取物。
1. 囊中之物:指事先準備好的或非常容易獲得的東西。
2. 資取:指通過證據、線索等獲取相關事物或信息。
3. 探寶:指到未知的地方或尋找隱藏的物品。
1. 利用巧勁: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或獨特的方法取得成果。
2. 憑梯取山:通過一些手段或方法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墨守成規:指固守舊有的規矩和做法,不創新不求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