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醉眼。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 董小宛 ﹞薄醉未醒……與餘晤,面暈淺春,纈眼流視。”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品花之隽》:“姬肩削而不瘦,纈眼如微醺。” 徐興業 《金瓯缺》第八章二:“她缬眼生春,薄暈含花,那麼無力地斜倚在紫緞的引枕上。”
(2).使眼發花。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十:“浪文仍纈眼,驥足不沾埃。”
“缬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醉眼
指因醉酒或迷離狀态而顯得朦胧、迷蒙的眼睛,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神态,例如:“他缬眼微醺,倚欄遠望。”
使眼發花
表示因光線、色彩等刺激導緻視覺模糊或眩暈感,如:“霓虹閃爍,缬眼難辨方向。”
補充說明
“缬”字本義與花紋、染色相關(如“缬草”),引申可指眼花缭亂的狀态。因此“缬眼”多用于形容視覺或精神上的迷離感,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語境中。
《缬眼》這個詞是指眼神凝視時目光專注且富有吸引力的樣子,往往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凝視是一種獨特的目光交流方式,傳達出一種濃烈的情感或目的。
缬眼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和目(mù)。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具體拆分為:缶(6畫)+ 目(5畫)+ 罒(5畫)。
《缬眼》這個詞來源于《說文解字》,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形聲字義是用偏旁字的聲音提示字義。缶(fǒu)這個偏旁字的意思是盛器,而目(mù)這個偏旁字的意思是眼睛。合在一起即表示用眼睛注視或凝視的意思。
缬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纈眼」。
在古代漢字中,缬眼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簡化前的寫法為「纈眼」,多用于古籍和文獻中。這種寫法凸顯了字形的曲線之美,更具有藝術感。
1. 她用缬眼凝視着遠方,仿佛要看穿一切。
2. 這個演員具有缬眼的特點,每一場演出都深深地吸引了觀衆的目光。
缬眼的組詞有:缬視、缬目、缬視線。
缬眼的近義詞有:矚目、凝視、注視。
缬眼的反義詞有:漫視、輕視、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