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鼉夜鳴應更,故名。《埤雅·釋魚》:“今鼉象龍形,一名鱓,夜鳴應更, 吳 越 謂之鱓更,蓋如初更輙一鳴而止,二更再鳴也。”
“鳝更”是一個與古代傳說相關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鳝更(shàn gēng)指傳說中鼍(一種形似鳄魚的爬行動物,又稱“揚子鳄”)夜間鳴叫與更次相應,故得此名。其名稱源于吳越地區的民間說法。
根據《埤雅·釋魚》記載:“今鼉象龍形,一名鱓(鳝),夜鳴應更。吳越謂之鱓更,蓋如初更辄一鳴而止,二更再鳴也。”
此處“鳝”實為“鼍”的别稱,而非現代所指的黃鳝。古人認為鼍的鳴叫具有報時功能,初更(約晚上7-9點)鳴一聲,二更(9-11點)再鳴,故稱“鳝更”。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埤雅》等古籍或地方志文獻。
《鳝更》(shàn gè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來捕撈鳝魚的工具。它可以是一個竹筒,也可以是一種網具。
拆分鳝更的部首是魚(魚字旁),它的其他部分是更。鳝共有10個筆畫。
鳝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在《說文解字》中,更的解釋是指用來捕魚的工具。繁體字為鱓更。
在古代,鳝更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是“鱓更”。寫法的變化可能由于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的影響。
1. 他用鳝更捕到了很多美味的鳝魚。
2. 漁民們在河邊放置了鳝更,希望能捕到大量的魚。
1. 鳝魚(shàn yú):指的是一種長而細的淡水魚,口感鮮美。
2. 捕魚(bǔ yú):指用來捕撈魚類的行為或工具。
近義詞:捕魚網、漁網、捕魚器具。
反義詞:放魚、養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