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眉骨圓起。《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晉 潘嶽 《西征賦》:“造長山而慷慨,偉龍顔之英主。”後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南史·褚彥回傳》:“陛下不得言臣不早識龍顔。” 唐 黃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詩之一:“五色綵毫裁鳳詔,九重天子豁龍顔。” 魯迅 《熱風·智識即罪惡》:“他隻穿一件極儉樸的愛國布的龍袍,但那龍顔卻比活的時候胖得多了。”
2.借指帝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夫未遇 伯樂 ,則千載無一驥;時值龍顔,則當年控三傑。”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值龍顔之鬱起,乃憑風而矯翼。” 明 王寵 《送餞太常元抑祠祭顯陵》詩:“龍顔授玉冊,殿上親祗領。” 端木蕻良 《渾河的急流》:“龍顔一聽大怒,因此就降旨滅他九族。”
3.謂魚頭如龍。
“龍顔”是“龍顔”的繁體寫法,該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多層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龍顔”既描述帝王面相特征,也是君權象征,并在文學中擴展為對威嚴形象的比喻。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南史》等文獻來源。
龍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龍的表情或神态。具體來說,龍顔可以表達龍的威嚴、威武和尊貴,是一種象征權力和尊榮的象征。
龍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龍字的部首“龍”,右邊是顔字的部首“彡”。它共有16個筆畫。
龍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文化。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氣勢、力量和吉祥。顔則代表人臉或表情,可以用來形容龍的威嚴和莊重。在繁體字中,龍顔保留了原有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龍顔在字形上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的文獻資料,有時龍字的形狀可能更加奇特,而顔字的形狀可能更加簡化。但總的來說,字義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
1. 他的聲音威嚴而莊重,完全展現了一位領袖的龍顔。 2. 那幅畫中的龍顔栩栩如生,令人為之傾倒。 3. 在這部電影中,主角的龍顔透露出一種無與倫比的威嚴。
龍盤虎踞、眉飛色舞、蛟龍出海、豪氣幹雲。
龍姿、龍舉、龍威、龍氣。
鳳顔(鳳與龍相對,象征美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