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dral conduct;spiritual character]∶僧道修行的功夫
(2) [skill;ability]∶比喻技能本領
1.通道。《管子·問》:“關者,諸侯之陬隧也,而外財之門戶也,萬人之道行也。” 尹知章 注:“謂因此出入。”
2.在通道中行走。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下》:“挺身入穴,因拽豪家子臂,不覺同在穴中。道行十數步,忽睹高門崇墉,狀如州縣。”
3.行道之人;行人。《管子·形勢》:“燕雀之集,道行不顧。” 尹知章 注:“燕雀翔集,事之常細也。故行道之人,忽而不顧,謂小事非大人所宜知。”
4.職官名。 漢 賈誼 《新書·輔佐》:“道行典知變化,以為規是非,明利害;掌僕及輿馬之度,羽旄旌旗之制,步驟徐疾之節,春夏秋冬用之倫色;居車之容,登降之禮,見規宜諭,見過則譋。故職不率義,則道行之任也。”
5.謂政治主張被采用實行。 唐 白居易 《和楊尚書》:“道行無喜退無憂,舒卷如雲得自由。” 宋 陸遊 《送李德遠寺丞奉祠歸臨川》詩:“道行端有命,身隱更須名。” 元 孛術魯翀 《大都路總都管姚公神道碑》:“遠近震讋,道行遵化。”
6.道德;品行。《晉書·儒林傳·杜夷》:“才學精博,道行優備。”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僧 從誨 住 安國寺 ,道行高潔,兼工詩,以文章應制。”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駐劄大臣原始》:“ 伊犁 所奉之 固爾劄廟 、 海努克廟 喇嘛道行卑惡。”
7.佛法;佛教教義。《世說新語·言語》“ 支道林 常養數匹馬”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嘗於 餘杭山 沉思道行,泠然獨暢。”《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菩薩若能通達《首楞嚴三昧》,則能通達一切道行。”《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晉詩》“ 支遁 ” 丁福保 題注:“ 晉哀帝 即位,遣使徵請出都,止 東安寺 講道行。”
1.僧道修行的功夫。 晉 支遁 《五月長齋詩》:“淵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長。” 宋 錢易 《南部新書》癸:“門僧 曇照 道行甚高,能知休咎。”《紅樓夢》第一○一回:“這個散花菩薩,根基不淺,道行非常。”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後來,三師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還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嚴守秘密,道行遠不及他的父親了。”
2.泛指一個人的涵養。《小說月報》1981年第4期:“他倒了一杯白開水,點燃了一支廉價煙,坐在靠背椅上,慢慢抽,慢慢呷,想享點清福。但是,他沒有那道行;心頭一股氣,被喉嚨結塞住了,在胸膛裡竄來竄去,不得平靜。”
3.謂能力、本領。 老舍 《神拳》第四幕:“好嘛,咱年紀輕,道行淺,壓不住台呀!” 艾明之 《火種》第四章:“他在店夥當中,畢竟資曆最淺,道行最低呵!”
“道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解釋如下:
宗教修行層面
指僧道修煉的功夫或境界,體現修行者的修為深淺。例如:“這位高僧道行深厚,已參透佛法真谛。”
比喻引申義
泛指個人技能、本領或專業造詣。例如:“他在編程領域的道行很高,能快速解決複雜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特殊用法,可參考《管子》《魯迅文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