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兕觥。《左傳·成公十四年》:“古之為享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故《詩》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萬福來求。’”今本《詩·小雅·桑扈》作“兕觥”。 唐 牛僧孺 《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丑凸隆胡準,深凹刻兕觵。”
“兕觵”(sì gōng)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及的一種酒器,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兕觵即“兕觥”,指用兕牛角制成的飲酒器皿。兕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犀牛類動物,其角質地堅硬,常被用于制作禮器。
文獻出處
功能與象征
兕觵在禮儀場合中使用,既體現貴族身份,也與“省禍福”的祭祀文化相關(《左傳·成公十四年》引述)。其形制多為獸角狀,表面常飾有紋樣,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演變與關聯詞
後世文獻多将“兕觵”寫作“兕觥”,兩詞互通。例如《說文解字》中“觥”字釋義即包含兕角制器的含義。
兕觵是先秦至唐代文獻中重要的禮器名物,其材質、形制及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工藝與禮儀的融合。如需更多例句或字形演變,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考古研究資料。
《兕觵》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野獸,類似于麋鹿或麂,而且通常有角。
《兕觵》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兒”和“角”,這兩個部首又分别有兩個和七個筆畫。
《兕觵》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其中“兕”是原始象形,表示一種有角的動物;“觵”是由“角”與“貉”組合而成,表示一種麋鹿的樣子。在繁體字中,這個詞通常寫作「觵」。
在古代,「兕觵」的寫法并不統一。在《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是「兕牾」,而在古代文獻和碑文中還有其他不同的寫法。
1. 山林中常有野兕觵的蹤迹。
2. 他的庭院裡放養了一隻兕觵,成為鄰裡的一道風景。
兕觵角落、兕觵奔突、兕觵奔馳
麋鹿、羚羊、麂
鲸魚、犀牛、野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