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醉眼。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 董小宛 ﹞薄醉未醒……与余晤,面晕浅春,纈眼流视。”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品花之隽》:“姬肩削而不瘦,纈眼如微醺。” 徐兴业 《金瓯缺》第八章二:“她缬眼生春,薄晕含花,那么无力地斜倚在紫缎的引枕上。”
(2).使眼发花。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十:“浪文仍纈眼,驥足不沾埃。”
“缬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醉眼
指因醉酒或迷离状态而显得朦胧、迷蒙的眼睛,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描述人物神态,例如:“他缬眼微醺,倚栏远望。”
使眼发花
表示因光线、色彩等刺激导致视觉模糊或眩晕感,如:“霓虹闪烁,缬眼难辨方向。”
补充说明
“缬”字本义与花纹、染色相关(如“缬草”),引申可指眼花缭乱的状态。因此“缬眼”多用于形容视觉或精神上的迷离感,属于较为文雅的表达,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学或特定语境中。
《缬眼》这个词是指眼神凝视时目光专注且富有吸引力的样子,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凝视是一种独特的目光交流方式,传达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或目的。
缬眼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和目(mù)。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具体拆分为:缶(6画)+ 目(5画)+ 罒(5画)。
《缬眼》这个词来源于《说文解字》,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声字义是用偏旁字的声音提示字义。缶(fǒu)这个偏旁字的意思是盛器,而目(mù)这个偏旁字的意思是眼睛。合在一起即表示用眼睛注视或凝视的意思。
缬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纈眼」。
在古代汉字中,缬眼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简化前的写法为「纈眼」,多用于古籍和文献中。这种写法凸显了字形的曲线之美,更具有艺术感。
1. 她用缬眼凝视着远方,仿佛要看穿一切。
2. 这个演员具有缬眼的特点,每一场演出都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缬眼的组词有:缬视、缬目、缬视线。
缬眼的近义词有:瞩目、凝视、注视。
缬眼的反义词有:漫视、轻视、漠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