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蛇足。 清 陳維崧 《滿江紅·送葉桐初還東阿即次其與曹雪樵倡和原韻》詞:“富與貴,蛇添足。” 清 葉燮 《原詩·内篇下》:“恐方幅不足而不合於格,於是多方拖沓以擴之,是蛇添足也。”參見“ 蛇足 ”。
“蛇添足”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被認為是“畫蛇添足”的簡寫形式,其核心含義相近。以下是詳細解釋:
“蛇添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使結果適得其反,強調“多此一舉”或“無中生有”的行為。例如,在已經完善的事物上添加不必要的部分,導緻整體效果受損。
該成語源自《戰國策·齊策二》中的一個寓言故事:
楚國有幾人比賽畫蛇,先完成者飲酒。一人先畫完蛇後,又自作聰明地給蛇添腳,結果被他人指出“蛇本無足”,最終失去勝利。
故事諷刺了脫離實際、過度修飾的行為。
“蛇添足”在部分文獻中作為獨立成語出現,但更常見且權威的表達是“畫蛇添足”。兩者含義一緻,後者使用更廣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戰國策》或權威詞典。
蛇添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原本的事物上再不必要地增添新的因素,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或困難。它通常用來形容不必要的幹預或添加使得原本良好的局面變得更糟糕。
《康熙字典》中将蛇添足的字形分解為:“虍”(部首,讀作"虎"),表示老虎;“已”(部首),表示已經完了的意思;“複”(部首),表示重複、複雜;“足”(部首),表示足部。蛇添足的筆畫數為20畫。
蛇添足最早出自于《莊子·齊物論》:“故蛇無足,則以其蛇足無足為足。”這句話中的“蛇足無足為足”意味着蛇本來沒有足,但卻以沒有足為足。後來的人們通過引用這句話,形成了成語“蛇添足”,用來表達事物變得複雜、多餘的意思。
蛇添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蛇添足」,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蛇添足的寫法與現代的略有不同。字形中的虍、已、複、足部首的形狀稍有差異,但整體字義和意思是相同的。
1. 他本來的方案已經很好了,但是他非要蛇添足,導緻計劃變得混亂不堪。
2. 這個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你再插一腳真是蛇添足。
蛇言蛇語、蛇鼠一窩、蛇蠍心腸
畫蛇添足、無病呻吟、做作
簡潔明了、適可而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