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堪與家術語。指墓前地氣聚合之處。《朱子語類》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為明堂,嘗見《伊川集》中書為券臺,不曉所以……後見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穀 《清異錄·喪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長,高不登三尺,號曰券臺。”
“券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墓葬文化相關的語境中,具體含義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堪輿(風水)術語
指墓前地氣聚合之處,即墓地前被認為能聚集自然能量的位置。這一含義與古代風水學中墓地的選址和布局密切相關。
墓前的祭台
指古代墓葬前用于祭祀的台狀建築,通常以磚石砌成,高度一般不超過三尺(約1米)。
宋代王柏的詩句如“東望宰隴兮券台依依”“草木券台綠”等,均以“券台”代指墓地或祭台,體現了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券台”一詞兼具風水學與喪葬文化的雙重内涵,反映了古人對墓葬選址和祭祀儀式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朱子語類》《清異錄》等古籍文獻。
券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特指官府或寺院等場所的辦事處或窗口。在古代,人們辦理證明、證件、文書等事務時,需要前往券台辦理。
券字由“刀”和“卷”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刀”是第一部首,“卷”是第十六部首。整個字共有9個筆畫。
券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林》一書中,是明代戚繼光編寫的字典。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使用繁體字的地方,券台的寫法為「券檯」。
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券台的寫法也有所變化。古時候券的字形為“㣺”,台的字形為“至”,因此古時候的寫法為“㣺至”。
1. 他辦理事務時要到縣衙的券台處辦理。
2. 寺廟裡有一個券台,專門接待信徒的香火捐獻。
組詞:券證、券面、券座、券庫、券坊。
近義詞:窗口、辦事處、櫃台。
反義詞:顧客、遊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