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社稷臣的意思、社稷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社稷臣的解釋

謂關系國家安危之重臣。《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絳侯 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唐 杜審言 《泛舟送鄭卿入京》詩:“帝坐 蓬萊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漁 《玉搔頭·擒王》:“朝野争誇社稷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社稷臣”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那些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承擔着匡扶社稷重任的股肱之臣。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核心定義與字義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二者合稱“社稷”,象征國家賴以生存的土地與糧食,進而成為國家的代稱。“臣”即臣子。“社稷臣”直譯為“國家的臣子”,但更強調其與國家存亡安危緊密相連的特殊地位與責任。這類大臣不僅是君主的輔佐者,更是國家根本利益的守護者。《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關系國家安危之重臣”。

  2. 出處與經典論述 該詞最早且最著名的論述見于《孟子·盡心上》:“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 孟子在此區分了不同類型的臣子,将“社稷臣”定位為以國家安定、社稷穩固為最高追求和最大喜悅的臣子。這體現了其超越個人榮辱、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政治品格(《孟子·盡心上》)。

  3. 曆史背景與政治角色 在周代分封制和後世中央集權制度下,“社稷臣”通常指位高權重、輔佐君主處理軍國大事的核心官員,如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宰相等。他們肩負着匡正君主過失、制定國家大政方針、維護政權穩定、抵禦外侮内亂的重任。其行為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王力《古代漢語》相關釋義)。

  4. 核心特征與評價标準

    • 忠誠于國家(社稷)而非僅君主個人: 這是“社稷臣”最核心的特征。他們以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福祉為最高準則,敢于犯顔直谏,甚至在必要時可以“從道不從君”,以維護社稷的根本穩定(《荀子·臣道》有類似“社稷之臣”的論述)。
    • 擔當重任,安危所系: 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在承平之時則緻力于治國安邦,鞏固根基。其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捆綁。
    • 德才兼備,深孚衆望: 通常具備傑出的政治智慧、軍事才能或道德威望,是朝廷的柱石,為朝野所倚重。
    • “安社稷”為悅: 其人生價值和政治滿足感主要來源于國家的安定與繁榮,而非個人的權勢或財富。
  5. 曆史人物例證 曆史上常被尊稱為“社稷臣”的人物包括:

    • 汲黯: 西漢名臣,以直言敢谏、堅守原則著稱,漢武帝稱其為“社稷之臣”(《漢書·汲黯傳》)。
    • 霍光: 漢武帝托孤重臣,輔佐昭帝、宣帝,穩定了西漢政權,史稱“匡國家,安社稷”(《漢書·霍光傳》)。
    • 魏徵: 唐太宗時著名谏臣,以“犯顔直谏”聞名,其谏言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至關重要,被唐太宗視為“得失之鏡”,是典型的社稷臣(《新唐書·魏徵傳》)。

總結來說,“社稷臣”是對古代那些以國家安危為己任、德高望重、能力超群、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臣的尊稱。其核心精神在于對國家(社稷)的絕對忠誠和無私奉獻,超越了個人利益和對君主個人的盲從。

網絡擴展解釋

“社稷臣”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社稷臣”指對國家安危至關重要的重臣,強調其忠誠與責任感。社稷原指古代君主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後成為國家的象征。該詞既可表示具體人物,也可抽象指代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

二、出處與演變

  1. 經典溯源
    最早見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強調臣子與君主共命運的忠誠。

  2. 曆史用例
    唐代杜審言詩句“恩追社稷臣”,清代李漁《玉搔頭》“朝野争誇社稷臣”,均體現該詞在曆代文學中的延續性。

三、用法特點

四、擴展閱讀

若需了解“社稷”的原始含義,可參考《史記·陳涉世家》中“複立楚國之社稷”等用例。更多曆史案例可通過、5、9等來源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嗳呦白慘慘白打伴娘悲詫避禍伯奇長短歌成連乘正舛駮春假大丑代數方程發纜帆布芳餌凡吏廢寝忘飱挂慮魂輿檢括檢抑濟河焚舟進繳舊調重彈酒鐘康勝磕喳曠古絕倫潰版鍊帶良辰媚景離亂淩波微步流風癃疝弄姿丕緝憑托訖成妻夫窮對付遒華睿學山瓶世範試茗數一數二司地司言死業天地折填宮亭臯僞廉五橫伭默小白小裡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