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關系國家安危之重臣。《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絳侯 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唐 杜審言 《泛舟送鄭卿入京》詩:“帝坐 蓬萊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漁 《玉搔頭·擒王》:“朝野争誇社稷臣。”
“社稷臣”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社稷臣”指對國家安危至關重要的重臣,強調其忠誠與責任感。社稷原指古代君主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後成為國家的象征。該詞既可表示具體人物,也可抽象指代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
經典溯源
最早見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強調臣子與君主共命運的忠誠。
曆史用例
唐代杜審言詩句“恩追社稷臣”,清代李漁《玉搔頭》“朝野争誇社稷臣”,均體現該詞在曆代文學中的延續性。
若需了解“社稷”的原始含義,可參考《史記·陳涉世家》中“複立楚國之社稷”等用例。更多曆史案例可通過、5、9等來源進一步查閱。
《社稷臣》是指在古代中國,為國家社稷(指社會政治組織和國家的存在)盡職盡責、忠誠貢獻、盡心盡力的臣子。
《社稷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社(示)稷(禾)臣(自),其中“臣”的筆畫為5,其他兩個字的筆畫依次為7和13。
《社稷臣》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上古時期的周朝,是用來形容臣子對于國家社稷忠誠盡責的稱謂。
《社稷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社稷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社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常見的寫法有「禾示」的結構。
古代文獻中的一個例句:“衆良集,社稷臣,明明若若,百辟受之。” (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社稷官(國家祭祀社稷的官職)、社稷神(古代人們所信奉的掌管農業收成的神祇)
忠臣、賢臣、忠誠的臣子、盡職的官員
奸臣、背叛者、不忠誠的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