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厎甯的意思、厎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厎甯的解釋

謂謀求安甯。 晉 潘嶽 《秋興賦》:“夙興晏寝,匪遑厎寧。”厎,一本作“ 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厎甯”

“厎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示“達到安定”、“實現安甯”的狀态或目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厎 (dǐ / zhǐ): 本義為質地細膩的磨刀石(《說文解字》),引申為“磨砺”、“平定”、“緻,達到”等含義。在“厎甯”一詞中,取其“緻,達到”的引申義。
    • 甯 (níng): 安定、安甯、平靜。
    • 厎甯: 由“達到”(厎)和“安甯”(甯)組合而成,意為“達到安定”、“實現太平”、“歸于安甯”。它描述的是通過努力或自然發展,最終實現和平、穩定局面的結果或狀态。
  2. 出處與經典用例: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尚書·周書·康诰》:“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時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王曰:‘嗚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别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王曰:‘嗚呼!封,敬明乃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王曰:‘嗚呼!封,有叙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王曰:‘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王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彜,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遜曰時叙,惟曰未有遜事。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王曰:‘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彜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别播敷,造民大譽,弗念弗庸,瘝厥君,時乃引惡,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則予一人以怿。’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適;不迪,則罔政在厥邦。’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監,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矧曰其尚顯聞于天。’王曰:‘嗚呼!封,敬哉!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彜蔽時忱。丕則敏德,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甯,不汝瑕殄。’王曰:‘嗚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聽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 雖然《康诰》原文沒有直接出現“厎甯”二字連用,但其核心思想“用保乂民”、“用康保民”、“惟民其康乂”、“民甯”等,與“厎甯”所表達的“達到安定、安甯”的目标完全一緻。後世常引用《康诰》精神來解釋“厎甯”的内涵(來源:中華書局《尚書》譯注本)。
    • 更直接使用“厎”表達“達到安定”的例子可見于《尚書·周書·文侯之命》:“柔遠能迩,惠康小民,無荒甯。厎綏四方。” 這裡的“厎綏”與“厎甯”結構、含義極其相似,“綏”即“安”,“厎綏”即“達到安定”。孔穎達疏:“緻安四方之國。”(來源:中華書局《尚書正義》)。
  3. 用法與語境:

    • “厎甯”常用于描述國家、社會或重大事務最終實現太平、安定的結果,帶有一種經過努力或順應天意後達成理想狀态的意味。
    • 它是一個書面語色彩極濃的古語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學術論述中。
    • 常與治國理政、平息禍亂、實現太平盛世的語境相關聯。

“厎甯”意指達到安定、實現太平、歸于安甯。它源自上古文獻(如《尚書》),核心在于表達一種終極的、理想的安定狀态的達成,具有濃厚的古典政治哲學色彩。在現代漢語中屬于

網絡擴展解釋

“厎甯”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拼音與釋義
    讀音為dǐ níng(),意為“謀求安甯”。“厎”通“底”,在此處引申為“達到、尋求”,“甯”即“安甯”,組合後強調通過努力實現安定狀态。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出自晉代潘嶽的《秋興賦》:“夙興晏寝,匪遑厎寧。”描述作者勤勉治學、無暇追求安甯的狀态()。屬于古文用法,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

  3. 字形與通假
    “厎”在部分版本中寫作“底”,兩者為通假字;“甯”原為“寍”的簡化字,本義為“安甯”()。需注意與“寧”(níng/nìng)的簡化字“甯”區分。

  4. 相關詞彙
    近義表達如“本固邦甯”“國無甯日”等,均與安定、治理相關()。

建議結合《古代漢語詞典》或《說文解字》進一步考證其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黣跋步牀邊孽碧幽幽楚挽雛燕觸意詞手村齋導闆調撫第五繁夥風患縫際甘貧守分高燥厚此薄彼後房黃瘅驩肰惠及觳土奬勞件數矜念金人之緘酒糺九佐絶澗隽巧苛峭擴胸器練色斂身漓淋柳木腿旅抱鳥觜碰見偏好潛力起除青镂管傾悚跂仰曲智宂懦辱诟鋭兵山祇説媒拉縴四物蘇活飧洩忝職投營旺季萬丈高樓平地起享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