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缿筒 ”。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書的器具。《漢書·趙廣漢傳》:“ 廣漢 故漏洩其語,令相怨咎。又教吏為缿筩,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託以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顔師古 注:“缿,若今之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為此制,而用受書,令投於其中也。” 唐 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書》:“缿筩之機或行,則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宋 劉克莊 《送陳叔方侍郎》詩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寬,缿筒罷設訟堂閑。”
“缿筩”是古代官府用于接收告密文書的器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為xiàng yǒng(“筩”同“筒”),也寫作“缿筒”。其功能類似現代的舉報箱,多為瓦器或竹木制成,頂部有投遞口,内容物不可逆取,需打破容器才能取出文書。
字義分解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匿名舉報或密告,設計上注重保密性,防止他人篡改或竊取。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司法中對信息收集的重視,類似記載可見于《漢書·卷七十六》。
曆史背景
漢代已有類似裝置,後世逐漸演變為“匦”(如唐代的“銅匦”)。其存在反映了古代社會治理中對民衆監督的利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案例,可查閱《漢書》等史料原文。
《缿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古代用來存放箭镞的器具”。它可以拆分為“缿”和“筩”兩個部分。
拆分部首:缶(缶字頭部)+ 筒(竹筒字底部)
筆畫數:缿(13畫)+ 筩(14畫)
《缿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器裝備。在古代,箭矢非常重要,而為了保護和儲存箭镞,人們便開發出了一種特殊的器具,即缿筩。它是一個用來存放大批箭镞的容器,便于攜帶和使用。
缿筩的繁體字為:繡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缿筩》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絓筩。
1. 他打開缿筩,取出一把鋒利的箭矢。
2. 朝廷特地準備了缿筩用于儲備大量的箭镞。
缿筩暫無相關的組詞。
缿筩暫無相關的近義詞。
缿筩暫無相關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