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德行。《文選·班固<東都賦>》:“案六經而校德,眇古昔而論功。” 李周翰 注:“言按六經校古人之德,今 光武 過遠之。”《後漢書·申屠剛傳》:“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譽。” 宋 範成大 《太上皇帝靈駕發引挽歌詞》詩之五:“帝業雖天廣,皇心本谷虛……校德難涯涘,銘功總緒餘。”
"校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考核、比較功績與德行。該詞由"校"(考核、比較)和"德"(道德、品行、功業)兩個語素構成,常用于評價人物的功業與品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校(jiào)
德
合成詞義:"校德"即通過比較、考核來評判功業與德行的高低優劣。
《後漢書·申屠剛傳》:
"今聖主幼少,……輔翼聖德,宜有至誠效愚之校德。"
釋義:此處指臣子需以忠誠輔佐君主,并通過實際行動("效愚")來證明自己的德行與功績。
《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引《魏略》:
"校德則功不副,論績則勞不稱。"
釋義:批評某些人德行與功績名不副實,強調考核需名實相符。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校德:衡量德行功績。
例證:《後漢書》"校德"條引申屠剛語。
《辭源》(第三版):
校德:比較德行高下。
書證:《三國志》裴注"校德則功不副"。
考績(考核政績)、核行(核查品行)、比德(比較德行)。
蔽賢(埋沒賢才)、濫賞(無功受祿)。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獨立使用,但可見于:
“校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區分:
一、古代文獻中的本義(主流解釋) 根據《文選·班固<東都賦>》及《後漢書》記載:
二、現代教育中的衍生義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學校教育範疇的概念:
注:兩種釋義的讀音存在差異,古代義讀xiào dé,現代教育場景中有時讀jiào dé(如)。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研究古典文獻時宜采用第一種解釋。
闆刺表兄避世陳言膚詞蟲珠淳古觸暑餈糕麤刺兒子氣發號施令防空軍放懶匪棍府鎮該核歸反果谷和甘紅稻畫障堅垎蛟關交藉金雞寶帳礦術遼東白鶴療憂賣侮玫瑰柱明德惟馨年例瞟眇平巾貧疾潛使輕資曲枉容德散亂删次少閑視師斯模大樣酥油草挑轉頽倒屯封托說妄圖韋編微巧薇蕪紋風不動香纏向順仙門骁毅吓煞熙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