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惡五逆的意思、十惡五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惡五逆的解釋

謂種種不可赦免的大罪。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惡五逆,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乃至見他十惡五逆,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禍首。”參見“ 十惡 ”、“ 五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惡五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宗教與倫理雙重色彩的成語,其内涵可分為“十惡”與“五逆”兩部分解析:

一、十惡 “十惡”原為中國古代刑律術語,指十種不可赦免的重罪,最早見于《北齊律》,後在《唐律疏議》中完善定型,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内亂。這些罪名以違反儒家倫理和皇權統治為核心,如“惡逆”指毆打或謀殺尊親屬,“不孝”涵蓋控告父母或祖父母等行為。

二、五逆 “五逆”源于佛教經典,指五種極端悖逆佛法的惡行。《阿含經》中定義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壞僧團團結)。此概念強調對世間倫理與宗教秩序的颠覆性破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亦被列為堕入無間地獄的罪行。

組合詞義 “十惡五逆”合并後,泛指極端悖逆人倫、道德與法度的重大罪行。例如《朱子語類》中以此詞形容違背天理綱常的行為,現代漢語多用于比喻性質,如“這種十惡五逆之徒,終将受法律嚴懲”。其語義強度超越普通惡行,帶有強烈的道德審判色彩。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條目,本文引述來源為《唐律疏議》《阿含經》《朱子語類》等典籍,未添加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十惡五逆”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罪惡極其深重、不可赦免的行為。以下從不同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十惡”和“五逆”兩部分構成,最早見于《史記·劉敬傳》,後逐漸演化為對重大罪行的統稱,形容人作惡多端、天理難容。


二、具體内容

  1. 十惡(不同來源的兩種解釋)

    • 傳統法律/儒家視角: 包括殺父、殺母、殺師、殺僧、殺貴人、放火燒宅、毀寺廟、破戒僧、惡語傷人、不孝。
    • 佛教視角: 指十種惡業:殺生、偷盜、淫欲、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癡。
  2. 五逆(同樣存在不同定義)

    • 世俗倫理層面: 不忠(對君主)、不孝、不義、不道(違背倫常)、不仁。
    • 佛教術語: 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破壞僧團)。

三、來源與演變


四、用法與例句


五、近義詞與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語境下的詳細分類,可參考《漢典》或佛教經典相關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時八能藊豆婢女慘然不樂策度槎桎塵榻砥墆冬曹動競份額浮兢腹民敷宣工場手工業刮磨軌符孤唳賈兒寖劇浸熏九蓮燈空桑梡橛庫褥官了然于胸連及草連檐靈旗末學膚受抹衣目迷偏倚牝雞晨鳴譜諜锵聳器懷慶節羣芳羣形取诮宂渎入德入幕袽塞衰謬戍海樞精私股天宮體己錢替身演員統艙投齋畏路無藉在鮝鶴鄉中小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