骭瘍的意思、骭瘍的詳細解釋
骭瘍的解釋
胫瘡。《爾雅·釋訓》:“既微且尰:骭瘍為微,腫足為尰。” 郭璞 注:“骭,腳脛;瘍,瘡。”《詩·小雅·巧言》“既微且尰” 毛 傳:“骭瘍為微。”
詞語分解
- 骭的解釋 骭 à 胫骨。 小腿:“衣青布短袴,露骭。” 肋骨。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 瘍的解釋 瘍 (瘍) á 瘡、癰、疽、疖等的通稱,創傷。 潰爛:潰瘍。膿瘍。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骭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gàn yáng()
- 注音:ㄍㄢˋ ㄧㄤˊ
- 含義:指胫骨部位的瘡瘍,即小腿上的潰爛或瘡傷()。
二、文獻來源
- 《爾雅·釋訓》中提到:“既微且尰,骭瘍為微,腫足為尰。” 郭璞注:“骭,腳胫;瘍,瘡。”()
- 《詩經·小雅·巧言》毛傳亦引用此解釋:“骭瘍為微。”()
三、單字拆解
- 骭(gàn):指胫骨(小腿骨),也可泛指小腿()。
- 瘍(yáng):指皮膚或黏膜的潰爛、瘡瘍()。
四、相關擴展
該詞屬于古代醫學或訓诂學中的術語,現代已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疾病名稱,可參考《爾雅》《詩經》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骭瘍(gàn yāng)這個詞,意思是指牦牛背部或頸部的毛囊炎症,主要表現為皮膚發炎、紅腫、有膿腔和潰瘍的症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骭 (gàn):骨頭的髋部
- 瘍 (yāng):瘡痕、潰瘍
來源:
該詞的來源主要是牧民在長期和牦牛接觸過程中,發現了牦牛背部或頸部出現炎症和潰瘍的現象,因此給予這些病變命名為"骭瘍"。
繁體字:
骭瘍
古時候漢字寫法:
無特殊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牦牛常常患有骭瘍,需要及時治療以防止感染蔓延。
組詞:
骨骼、病瘍、毛囊炎
近義詞:
潰瘍、毛囊炎
反義詞:
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