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斷句讀。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 宋 慶元 初, 趙子直 當國,召 朱文公 為侍講, 文公 欣然而至。積誠感悟,且編次講義以進。 寧宗 喜,令點句來。” 清 黎庶昌 《<續古文辭類纂>序》:“本朝以經藝試士,科場定例,又有點句句股之學,皆因時適變,塗轍百出不窮。”《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的那筆小楷又寫的飛快,不曾繼燭,添注塗改,點句勾股,都已完畢,連草都補齊了。”
點句(diǎn jù)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現多用于繁體中文語境(如台灣地區),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古籍用例中綜合考辨:
本義為“小黑斑”,引申為“标記、标點”。《說文解字》釋:“點,小黑也。” 後衍生出“批注”“圈點”之意,如宋代校書術語“點抹”(标記删改)。
指語言中可停頓的單元。《說文解字》:“句,曲也。”段玉裁注:“凡曲折之物……語言亦曲折。” 後專指“句子”或“句讀”(文辭休止處)。
「點句」 即對文本進行斷句标點,屬古籍校勘術語。古代文獻常無标點,讀者需自行劃分句讀(jù dòu),而“點句”指通過标記符號(如圈、點)明确句子起止,輔助理解文意。
例證:
與「句讀」(jù dòu) 密切相關:
“點句”即通過符號标記實現“句讀”劃分,屬傳統文本闡釋的基礎技能。《禮記·學記》載“離經辨志”,鄭玄注“離經,斷句絕也”,可見其重要性。
今多稱「标點」 或「斷句」,但“點句”仍用于繁體中文文獻整理及文言教學領域,強調對經典文本的句法解析。
參考資料
“點句”主要有兩種解釋:
一、語言學範疇 指點斷句讀的古代文獻處理方式。古代文章無标點符號,讀者需通過分析文意自行劃分句子停頓,稱為“句讀”(jù dòu)。例如宋代《鶴林玉露》記載宋甯宗曾令朱熹“點句來”,即要求其标注文章斷句位置。
二、現代語文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可延伸為關鍵性語句的強調:
需注意:
百篇科敗形不安于位不屑大步流星大行大市黨比啗嚼釣國底遏棟梁之才豐年祭扶危定傾斧钺湯镬剛地顧喚閨客橫遭侯服畫一之歌見官漸染澆冷水借身報仇解粽筋骨鏡心疾俏酒直俊遊坎子考磐窺管連并煉師麗富眉厖齒鲵哝哝排洩千回萬轉锲覈清夜扪心奇肆鵲返娆娆賽詩會繩準設中瘦金體糖人特征天王徒夫吞齧望斷白雲王子幄席烏桓羨餘硝雲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