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缿筒 ”。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宋 刘克庄 《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
“缿筩”是古代官府用于接收告密文书的器具,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读音为xiàng yǒng(“筩”同“筒”),也写作“缿筒”。其功能类似现代的举报箱,多为瓦器或竹木制成,顶部有投递口,内容物不可逆取,需打破容器才能取出文书。
字义分解
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匿名举报或密告,设计上注重保密性,防止他人篡改或窃取。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司法中对信息收集的重视,类似记载可见于《汉书·卷七十六》。
历史背景
汉代已有类似装置,后世逐渐演变为“匦”(如唐代的“铜匦”)。其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治理中对民众监督的利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或案例,可查阅《汉书》等史料原文。
《缿筩》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古代用来存放箭镞的器具”。它可以拆分为“缿”和“筩”两个部分。
拆分部首:缶(缶字头部)+ 筒(竹筒字底部)
笔画数:缿(13画)+ 筩(14画)
《缿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器装备。在古代,箭矢非常重要,而为了保护和储存箭镞,人们便开发出了一种特殊的器具,即缿筩。它是一个用来存放大批箭镞的容器,便于携带和使用。
缿筩的繁体字为:繡籮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缿筩》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是:絓筩。
1. 他打开缿筩,取出一把锋利的箭矢。
2. 朝廷特地准备了缿筩用于储备大量的箭镞。
缿筩暂无相关的组词。
缿筩暂无相关的近义词。
缿筩暂无相关的反义词。
按几柏黄嬖近补蓺草莞痴立冲心错音麤衣恶食掸软丁银豆瓣痱子粉覆杯甘滋工农业贵简傀异汗汗函弘鹤寒鸿纤后档慧然渐诈角猯金螺津门技用鞠凶口论离痕樚栌麻胡媚辞磨螘嫋娜女贽濆濞破券切念秋棘曲线图颯灑栅剌子折除熟粪税项叔牙叟兵太易天仙子痛煞煞土籍托化土长根生违时下不去锡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