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缿筩的意思、缿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缿筩的解释

亦称“ 缿筒 ”。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宋 刘克庄 《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缿筩(xiàng tǒng)是古代中国用于收纳文书或举报信件的器具,功能类似于现代的举报箱或意见箱。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

  1. 单字释义
    • 缿:从“缶”(瓦器),本义指口小腹大的瓦罐,特指用于投递文书的容器。《说文解字》注:“缿,受钱器也……古以瓦,今以竹。”
    • 筩:同“筒”,指竹筒或管状物。《说文解字》:“筩,断竹也。”

      二字合成“缿筩”,指竹制或陶制的筒状收件器具。


二、历史功能与用途

  1. 举报与纳言工具

    汉代称为“言事筒”或“告密筒”,官府设于市集,供民众投递匿名举报信或建言。《汉书·赵广汉传》载:“教吏为缿筩,受吏民投书。”

  2. 司法与行政应用

    唐代演变为“匦”(guǐ)制度,武则天设“铜匦”于宫门,分设四口受理诉状、谏言、冤案及天象密报(《新唐书·百官志》。


三、文化演变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状如瓶,长颈小孔,可入不可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辞源》:强调其“受书器”功能,引《汉书》为证(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

五、延伸知识


综上所述,缿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司法工具,兼具信息收集与社会监督功能,其形制与制度设计反映了传统社会治理的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缿筩”是古代官府用于接收告密文书的器具,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读音为xiàng yǒng(“筩”同“筒”),也写作“缿筒”。其功能类似现代的举报箱,多为瓦器或竹木制成,顶部有投递口,内容物不可逆取,需打破容器才能取出文书。

  2. 字义分解

    • 缿:有两层含义,一为“扑满”(存钱罐),二指专门接收密信的容器。
    • 筩:通“筒”,指中空管状物,此处指器具的筒形结构。
  3. 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匿名举报或密告,设计上注重保密性,防止他人篡改或窃取。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司法中对信息收集的重视,类似记载可见于《汉书·卷七十六》。

  4. 历史背景
    汉代已有类似装置,后世逐渐演变为“匦”(如唐代的“铜匦”)。其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治理中对民众监督的利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或案例,可查阅《汉书》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逼暮孛娄超导车螯臭肉来蝇大夫砥德丁拐儿帝屋断鼇立极短褂顿剑摇环凡曹芳翰饭糲茹蔬峰值風中燈覆尸富邑谷産故方姑妈含涕呵遣后路胡语嘉穟届满机事眷眷衎宾勒紧李白灵鹫膢腊谋懽默喻目不识丁平板车品人戕生弃其余鱼秋潦乞银桑林祷桑穰商任饰名肆骚四望车嘶哑铜牙往日无德象牙牌小律诗消澌峡湾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