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的意思、逋逃的詳細解釋
逋逃的解釋
(1) [flee;abscond]∶逃亡;逃竄
千計逋逃
(2) [runaway]∶逃亡的罪人;流亡的人
詳細解釋
(1).逃亡;流亡。《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孔 傳:“馬牛其有風佚,臣妾逋亡。”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軍敗身辱,逋逃出走。”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欲逋逃,又恐怕諸軍笑。”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六章三:“為因戀愛的過失而逋逃。”
(2).逃亡的罪人;流亡者。《書·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孔 傳:“言 紂 棄其賢臣而尊長逃亡之罪人信用之。” 漢 揚雄 《百官箴·光祿勳箴》:“忘其廊廟,而聚夫逋逃。” 唐 杜甫 《遣遇》詩:“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3).謂藏納。 楊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國家之政治機關,乃吾國民建設大社會之完全秩序,非政府之所得藪逋逃而憑狐鼠也。”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逃的解釋 逃 á 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逃跑。逃敵。逃匿。逃遁。逃逸。 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逃避。逃難(刵 )。逃彙。逃稅。逃世(避世)。 遁追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逋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詞義兩個層面進行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合成:
- 逋 (bū): 本義為逃亡、逃跑。《說文解字》釋為:“逋,亡也。” 引申有拖欠(如逋租)、拖延(如逋慢)等義。
- 逃 (táo): 本義為逃亡、逃跑。《說文解字》釋為:“逃,亡也。” 指為躲避災禍或不願面對的人或事而跑開。
- 合成“逋逃”: 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逋”和“逃”并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仍是逃亡、逃跑。這種構詞方式在古漢語中很常見,起到強調或同義複指的作用。
-
詞義詳解:
- 動詞義:逃亡;流亡。 指因犯罪、躲避災禍、逃避責任(如賦稅、勞役、兵役)或不願受束縛而逃離原居地或管轄範圍。
- 例證: 《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馬牛走失,男女奴仆逃亡。)
- 名詞義:逃亡者;流亡者。 特指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常帶有貶義,指逃避法律制裁或社會責任的罪人、流寇等。
- 例證: 《詩經·大雅·召旻》:“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無不潰止。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職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雲自頻?泉之竭矣,不雲自中?溥斯害矣,職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裡,今也日蹙國百裡。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詩中雖未直接出現“逋逃”,但描繪了因政治昏暗導緻人民流亡的景象,“逋逃”即是這種背景下産生的群體。)後世常用此義,如杜甫《遣遇》詩:“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指狡猾的官吏将百姓逼迫成了逃亡者。)
- 特殊用法: “逋逃”常與“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連用,構成“逋逃薮”,指逃亡者藏匿聚集的地方,即窩藏罪犯的處所。
- 例證: 《北史·隋本紀上》:“(高祖)诏曰:‘… 僞齊之末,奸佞擅權,… 所在官司,習其敝俗… 政令不一,… 豪黨兼并… 或地居險隘,… 時稱逋逃之薮。’”
“逋逃”的核心意義是逃亡(動詞)和逃亡者(名詞)。它源于兩個表示“逃跑”的單字合成,在古籍中常用于描述因犯罪、避禍或逃避責任而逃離的人及其行為,有時帶有貶義色彩。其衍生詞“逋逃薮”則特指窩藏逃亡者的地方。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逋逃”的釋義全面且權威,包含其動詞、名詞義及“逋逃薮”的用法,并引用了《尚書》、《詩經》(相關背景)、《北史》等經典文獻作為書證。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側重語詞溯源及古代文史釋義的大型辭書,《辭源》對“逋逃”的釋義注重其古義和文獻用例,是理解該詞曆史用法的重要依據。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該詞典專為學習古代漢語編纂,對“逋逃”的釋義清晰,例句典型(如引杜甫詩),便于掌握其實際應用。
- 《說文解字》(許慎著):作為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其對“逋”和“逃”單字的解釋是理解“逋逃”合成詞義的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逋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動詞用法:表示逃亡、逃竄,尤其指因罪或困境而逃離。
- 例:《尚書·費誓》中“臣妾逋逃”指奴仆逃亡;杜甫詩句“漁奪成逋逃”暗指百姓因官吏掠奪被迫逃亡。
-
名詞用法:指逃亡的罪人或流亡者。
- 例:《尚書·牧誓》中“多罪逋逃”指纣王重用逃亡的罪人,引申為負面群體。
二、延伸用法
- “逋逃之薮”:指藏匿逃亡者的地方(“薮”為水草叢生的湖澤),後比喻庇護不法之徒的場所。例如《左傳》稱鄭國為“逋逃之薮”,即批評其收容逃亡者。
三、總結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批判性語境,既有“逃亡”的動作含義,也包含對逃亡者(尤其罪人)的指代,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寶按班榜死備而不用鼻凹裡砂糖駁瑕指颣財齎朝兢夕惕撐門面怵息旦角達喪斷科嚲剝蜂出泉流風羊伏爾加格勒頫盼幹屬貢喜故城國副國維故作玄虛海邊圜扉狐狸斛律或一江回迦衛解領拘愞饋歲蹥蹇連闼廉義理論録公末秋目内眦褦襶歐秦配料平心定氣搶捍渠廋神往心醉事産使強石獸試席疏闇順風機戍士肅成提盒涕泗腿花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