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澆鑄或雕刻有盤龍形的器物底座。《北史·于謹傳》:“虜其男女十餘萬人,收其府庫珍寶,得 宋 渾天儀、 梁 日晷、銅表、 魏 相風烏、銅蟠螭趺、大玉徑四尺圍七尺及諸輿輦法物以獻,軍無私焉。”
“蟠螭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器物底座的設計或雕刻樣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澆鑄或雕刻有盤龍形(蟠螭)的器物底座,常見于青銅器、石碑等古代器物中。蟠螭是傳說中無角的龍形神獸,常以盤曲形态呈現,象征威嚴與祥瑞。
詞源與結構
曆史文獻例證
該詞見于《北史·于謹傳》,記載北朝時期繳獲的“銅蟠螭趺”,指帶有蟠螭紋飾的銅制底座,反映了其在古代工藝中的實際應用。
讀音與注音
拼音為pán chī fū,注音為ㄆㄢˊ ㄔ ㄈㄨ。
注意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事物紛亂”,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解或混淆,建議以權威來源的器物底座釋義為準。
《蟠螭趺》(pán lí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的傳說中的怪物,形狀像蛇和龍的結合體。
《蟠螭趺》的部首是蟲部和足部,拆分後的字形為蟲、回、艮、足、虍,總共包含13個筆畫。
《蟠螭趺》一詞源于古代著名的書籍《山海經》,這本書記載了許多神話故事和奇妙的生物。《蟠螭趺》以其獨特的形象和特點,成為廣為人知的神獸之一。在繁體字中,蟠螭趺的寫法為「蟠螭趺」。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蟠螭趺的字形略有不同。它的寫法為「蟠螭趺」,采用了古樸的字體,筆畫結構更加古老神秘。
1. 傳說中,蟠螭趺能夠化身為龍,擁有強大的力量。
2. 他的家裡擺放了一尊蟠螭趺的雕塑,象征着家運興旺。
蟠螭趺并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代表了一個特定的神獸。但是可以将它和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來進行描述,比如「蟠螭趺狀」(形狀像蟠螭趺的)。
《蟠螭趺》屬于一種神獸的名稱,與之類似的神獸有蛟龍、神龍等。而與蟠螭趺相反的詞語則是凡獸,指普通的生物或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