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ngrila] 世外桃園,人間樂園。來自小說《失落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一個烏托邦式的地方
“香格裡拉”是一個融合文學想象與現實地理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詞源與文學背景
該詞源自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又名《失落的地平線》),書中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式理想國度,被譯為“世外桃源”或“人間樂園”。藏語原意為“心中的日月”或“極樂園”(音譯自“香巴拉”),與藏傳佛教中象征純淨境界的“香巴拉王國”密切相關。
現實地理位置
現指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地處滇、川、藏三省交界處,青藏高原橫斷山脈腹地,總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境内擁有雪山(如梅裡雪山)、峽谷、草原等多樣地貌,以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産。
文化象征意義
該詞已成為理想生活方式的代名詞,既包含自然景觀的壯美,也體現多民族(藏、納西、傈僳等25個民族)和諧共居的人文特質,被賦予“人間仙境”“伊甸園”等隱喻。
命名确認過程
20世紀90年代,經多方考證,雲南迪慶被認定為小說原型地。1997年雲南省政府正式宣布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裡拉市,使其從文學概念轉化為具象地理标識。
擴展說明:該詞英語譯名“Shangri-La”現被廣泛應用于酒店、商業品牌,進一步強化了其美好寓意。若需了解當地旅遊詳情,可參考雲南省文旅部門發布的官方指南。
《香格裡拉》一詞源于西方文學作品《失落的地平線》中的一個虛構的地名,用來形容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山谷,被認為是人間樂土。
根據部首拆分,《香》的部首是「香」,共5畫;《格》的部首是「木」,共4畫;《裡》的部首是「裡」,共7畫。
《香格裡拉》一詞最早在1933年由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所著的《失落的地平線》中提出,故事中的香格裡拉被形容為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地方,在那裡人們可以永遠保持年輕、健康和幸福。這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使得《香格裡拉》一詞被廣泛知曉。
在繁體字中,「香格裡拉」的寫法為「香格裡拉」。
在古代文獻中,可能會出現「香格裡拉」的不同寫法,如「香格裡剌」或「香格利剌」等。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統一為現代的「香格裡拉」。
1. 我夢想着能夠找到真正的香格裡拉。
2. 這裡的景色美不勝收,簡直像是現實版的香格裡拉。
3. 他把自己的家鄉比作香格裡拉,充滿了美好的想象。
1. 香花格:形容花香四溢的地方。
2. 格調:形容事物的風格和水平。
3. 裡程碑:指示距離或表示重要曆史事件的标志。
1. 樂土
2. 仙境
1. 陰暗地獄
2. 災難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