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潑胡王乞寒戲的意思、潑胡王乞寒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潑胡王乞寒戲的解釋

即潑寒胡戲。《舊唐書·中宗紀》:“乙酉,令諸司長官向 醴泉坊 看潑胡王乞寒戲。”參見“ 潑寒胡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潑胡王乞寒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西域傳入的歲時民俗活動,其核心内容是在寒冬時節通過潑水、歌舞、戴面具遊行的方式祈求寒冷、驅除邪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分解與基本釋義

  1. 潑胡

    指"潑寒胡戲"的簡稱,"潑"即潑灑(水),"胡"指西域胡人。該活動源于波斯或中亞,經西域傳入中原,盛行于唐代。參與者戴胡人面具,互相潑水嬉戲,寓意以水洗滌污穢、祈求寒冷降臨以壓制暑疫。

    來源:《舊唐書·中宗本紀》載"(景龍三年)十二月乙酉,令諸司長官向醴泉坊看潑胡王乞寒戲"。

  2. 王乞寒

    "王"可能指活動中的首領角色(如"乞寒王"),或為音譯(一說源自波斯語"Oghān");"乞寒"即祈求寒冷,因活動多在農曆十一月(冬至前後)舉行,以寒冷象征祥瑞。

    來源: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考證其為波斯節日"諾魯茲"(Nōrūz)的變體。

  3. 指帶有表演性質的民俗遊藝,包含歌舞、雜技、假面遊行等。《周書·宣帝紀》稱其"衣服皆用水澆之",結合《文獻通考》載"鼓舞跳躍,以水相潑",可見其娛樂性與儀式性并存。


二、活動形式與文化内涵

  1. 時間與流程

    每年十一月舉行,參與者裸身或着彩衣,戴獸神或胡王面具,騎馬或步行,以皮囊盛水互相潑灑,伴以《蘇莫遮》樂曲與渾脫舞(一種西域健舞)。

    來源:《新唐書·宋務光傳》載"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莫遮'"。

  2. 宗教與民俗意義

    融合祆教(拜火教)禳災儀式與農耕祈寒需求,認為潑水可滌除熱病、寒冷卻能帶來豐年。後漸與佛教"沐佛"習俗結合,演變為部分地區的浴佛節潑水活動。

    來源:張廣達《西域史地叢考》指出其與波斯歲首儀式關聯。

  3. 禁令與消亡

    因活動裸露身體、耗費財物,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下诏禁斷:"臘月乞寒,外蕃所出,漸浸成俗……宜禁斷"。此後逐漸消失,僅存于部分西域地區。

    來源:《唐會要》卷三十四"禁斷臘月乞寒敕"。


三、詞義演變與學術争議


主要參考文獻:

  1. 《舊唐書》卷七·中宗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1957年)
  3. 《唐會要》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 張廣達《西域史地叢考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 岑仲勉《突厥集史》(中華書局,2004年)

網絡擴展解釋

“潑胡王乞寒戲”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既可指代古代外來民俗活動,也可作為成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成語含義
    形容人無理取鬧、無事生非的行為,其中“潑胡王”比喻肆意搗亂之人,“乞寒戲”則指其制造無端紛擾的舉動()。

  2. 實際活動指代
    該詞是“潑寒胡戲”的别稱,指一種源自東羅馬帝國(古稱大秦國)、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民俗活動,常見于唐代。參與者通過裸身跳躍、潑水嬉戲等方式驅寒祈福()。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起源與傳播
    源于大秦國的節慶習俗,後經西域傳入中原。唐代文獻如《舊唐書》記載,中宗時期曾命官員在醴泉坊觀看此戲()。

  2. 文化争議
    該活動因涉及裸露和潑水,曾被批評“有失禮制”。例如《新唐書》記載張說谏言稱其“未聞典故,盛德何觀”()。

三、語義延伸

從具體民俗活動演變為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外來文化接納過程中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記錄異域風俗,另一方面也衍生出對無理行為的貶義比喻。

提示:若需查閱原始文獻(如《舊唐書》相關記載),可參考、6的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察拜納闆檻敝蠹竝立長班觇視谄顔酬應麤人打掠大田作物點攛多疑芳俎翻雪繁赜凡種伏火高才大學功高望重丱童孤侄還回黑雲壓城城欲摧皇情滑雪兼品節分揩摨空絕孔子悃款朗俊樂推裂滅流延羅裳南蠻鴂舌能牙利齒嗫嗫嚅嚅匹然乾打哄強種歉疑秦始皇折消歎服探水竿跳火坑調色闆蹄羌五王五味神遐賓險士西安事變銷遣鞋底魚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