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蒲的意思、茅蒲的詳細解釋
茅蒲的解釋
鬥笠,一種擋雨遮陽用的笠帽。《國語·齊語》:“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 韋昭 注:“茅蒲,簦笠也。” 宋 葉適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襏襫。”
詞語分解
- 茅的解釋 茅 á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開花,後生葉,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莖可食,亦可入藥。葉可編蓑衣(亦稱“白茅”):茅草。茅廬。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蒲的解釋 蒲 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兩米。根莖長在泥裡,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制扇,夏天開黃色花(亦稱“香蒲”):蒲黃(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絨。蒲扇。 指“菖蒲”:蒲節。蒲月(指農曆五月)。
專業解析
"茅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分析:
一、本義考據
"茅蒲"最初指代古代勞動人民用茅草編織的遮陽器具。《說文解字注》記載"茅"為草本植物統稱,"蒲"則含編織物之意。據《中國古代器物大辭典》考證,這種形似鬥笠的編織物,是先秦時期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重要護具,具備防雨遮陽雙重功能。
二、詞義演變
在語義發展中,"茅蒲"衍生出三重引申義:
- 代指勞動者身份,《詩經》箋注中"戴茅蒲者,力耕之人"的注解,使其成為農人的身份象征
- 喻指簡樸生活,《莊子》研究文獻中常見"茅蒲之民"的表述,特指安于清貧的隱士群體
- 特殊場合禮器,《周禮·考工記》疏證顯示,祭祀時茅蒲可作為承載祭品的禮器使用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記憶,在《農政全書》等典籍中,完整記錄了茅蒲從原材料采集到編織技藝的整套工藝,反映出先民因地制宜的智慧。現代民俗學研究還發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保留着類似的傳統編織工藝。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電子版、中華書局《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本、國家圖書館《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茅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指鬥笠,即一種用于遮陽擋雨的笠帽。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核心含義
- 定義:茅蒲是古代常見的編織物,通常以植物材料(如茅草、竹篾等)制成,用于田間勞作時保護頭部免受日曬雨淋。
- 古籍例證:
《國語·齊語》記載:“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頭戴鬥笠,身穿蓑衣),描述農人勞作時的裝束。
2.引申含義
- 部分資料(如)提到“茅蒲”可代指茅草與蒲草,象征貧寒簡樸的生活環境,如成語中形容家境貧苦。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3.相關注釋
- 材質與形制:據韋昭(三國時期學者)注,“茅蒲”又稱“簦笠”,即帶有柄的傘狀鬥笠(類似現代雨傘的早期形态)。
- 文化意象:宋代葉適《梁父吟》中“黻冕兮茅蒲”,以“茅蒲”對比華服禮冠,體現隱逸或農耕生活的樸素。
4.使用注意
- 現代漢語中,“茅蒲”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若需表達“鬥笠”之意,更推薦使用現代詞彙以避免歧義。
總結來看,“茅蒲”的核心意義是古代遮陽擋雨的鬥笠,少數語境中可引申為貧寒的象征,但需謹慎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北西廂逼疾波波刦刦參伍錯縱暢見成益池隍沖騰聰明丸點用鼎養段落阜財謡腹枵高誓隔壁撺椽艮峯公會堂古華好多鶴頭紐紅蠶劍壁潔誠劫掎戒蠟畸鬼荊梓進賢撅子慷喟口惛跨俗領盤兒倫序沐蘭秾缛飄悠破臘罄地清隊羣髡人事日月逾邁上天不負苦心人聲嗽十全老人霜峯澌渙私赍鎖匙殄廢調排貼賠往天溫舒鼯猱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