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困厄。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扈子 ﹞乃援琴為 楚 作《窮劫》之曲,以暢君之迫厄之暢達也。” 徐天祜 注:“‘﹝以暢之﹞暢’,當作‘傷’。‘之暢達’,當作‘而暢達之’。”
“迫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困厄,即指處境艱難、困頓或受到壓迫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趙晔的《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扈子乃援琴為楚作《窮劫》之曲,以暢君之迫厄之暢達也。”
(注:徐天祜校勘指出原文可能存在訛誤,認為“暢”應為“傷”,句意更貼合表達對困厄境遇的感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吳越春秋》相關章節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迫厄》(pò è)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處境艱難,陷入困境或遭受逼迫等含義。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疊(辶部)和厄(廠部),總共有10個筆畫。
《迫厄》的來源較為複雜,一種說法是疊表示連續不斷,厄表示困境或逼迫,因此《迫厄》表示被連續逼迫或陷入連續的困境。另外,迫厄的康熙字典原義是指遇到困難、艱辛。
《迫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不過彎曲的筆畫稍有變化,變為「迫厄」。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中,疊字部分曾寫作「舌」,厄字曾寫作「戈」。這些變化代表了不同曆史階段的漢字形态。
1. 他因為連續的迫厄,感到精疲力盡。
2. 戰争迫厄了這個國家,導緻了經濟的崩潰。
3. 這個問題讓大家深感迫厄,局勢非常危險。
一些以「迫厄」為組成部分的詞彙:
1. 迫厄之下(形容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
2. 迫厄時刻(形容困境臨近的時刻)
3. 百般迫厄(形容各種困難和逼迫)
與「迫厄」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困境」、「逼迫」、「艱難」等。
與「迫厄」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安逸」、「順利」、「舒暢」等。
以上是關于漢字《迫厄》的釋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