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經地義的意思、天經地義的詳細解釋
天經地義的解釋
(1) [unalterable principle;nature law and earth's way]∶天地間本當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2) [a matter of course]∶指理所當然,無可非議的事情
詳細解釋
天地間本當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三才》:“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晉 潘嶽 《世祖武皇帝诔》:“永言孝思,天經地義。”《明史·何維柏傳》:“及 居正 ( 張居正 )遭父喪,詔吏部諭留。尚書 張瀚 叩 維柏 , 維柏 曰:‘天經地義,何可廢也。’” 清 譚嗣同 《仁學》十:“俗間婦女,昧於理道,奉腐儒古老之謬説為天經地義。” 浩然 《豔陽天》第九五章:“你要吃飯,就得幹活兒!不勞動不得食,這是新社會的章程,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詞語分解
- 天經的解釋 .天之常道。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金鏡霾六國,亡 新 亂天經。” 漢 班固 《典引》:“躬奉天經,惇睦辨章之化洽。” 唐 柳宗元 《壽州安豐縣孝門銘》:“禀承粹和,篤守天經。”參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專業解析
“天經地義”的漢語詞典釋義
“天經地義”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絕對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或原則,被視為像天地運行一樣自然、永恒不變的法則。它強調某種觀念或行為的理所當然性和不可違背性。
-
基本釋義:
- 天經: 指上天的規範、宇宙運行的常道。古人認為“天”的運行有其固定不變的規律(如日月星辰的運轉),故稱“天經”。
- 地義: 指大地存在的正理、人倫社會的根本準則。大地承載萬物、滋養生命有其固有的法則,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被視為“地義”。
- 合義: “天經地義”合起來,意指天地間曆久不變的常道、法則。引申為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絕對正确的事情或道理。
-
出處與源流:
該成語最早源于中國古代經典《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原文記載鄭國大夫子産在論述禮的重要性時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指“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行為的依據。後世将“天之經,地之義”簡化為“天經地義”,其含義也從特指“禮”的至高無上,逐漸泛化為指代一切颠撲不破的真理或原則。
-
語義演變與用法:
- 強調絕對正确性: 形容某種道理或行為準則的正确性如同自然規律一般,無可争議。例如:“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強調理所當然性: 表示某種情況或要求是理所當然、本該如此的。例如:“勞動者獲得報酬是天經地義的。”
- 強調不可違背性: 暗示某些原則或義務是必須遵守、不能違背的。例如:“保衛國家安全是軍人天經地義的職責。”
- 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于強調道德規範、社會責任、基本權利或普遍認知的絕對合理性。
-
用法示例:
- 道德層面: “扶危濟困,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是天經地義的事。”(強調道德義務的理所當然)
- 法律權利層面: “公民依法享有言論自由是天經地義的。”(強調基本權利的不可剝奪性)
- 自然規律層面: “水往低處流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強調自然規律的不可違背)
- 社會認知層面: “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成功,這是天經地義的。”(強調普遍認同的因果關系)
“天經地義”作為漢語成語,其權威釋義指向天地間永恒不變的法則,并引申為絕對正确、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道理或原則。它源自《左傳》,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是漢語中表達最高程度合理性與必然性的重要詞彙,廣泛應用于強調道德規範、社會準則、自然規律和普遍認知的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天經地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語義與結構
- 字面拆分:“天”指自然法則,“經”為常規或原則,“地”象征人間秩序,“義”表示正理或準則。合起來意為“天地間不可更改的常道”,比喻絕對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或理所當然之事。
二、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此處将“禮”視為天地法則的體現,後被提煉為成語,強調事物本質的正當性。
三、用法與例句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
- “雙方互幫互助是天經地義的事。”(外交部官方翻譯用例,體現國際關系中的正當性)
- “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責任。”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理所當然、毋庸置疑、千真萬确(強調合理性或事實性)。
- 反義詞:天理難容、豈有此理、荒謬絕倫(表示違背常理或極端錯誤)。
五、文化與社會意義
-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法則與社會倫理的融合認知。如指出,“天經地義”常被用于描述社會普遍認同的基準(如道德義務),但也可能因過度泛用而缺乏對個體差異的考量。
如需更全面的典故分析或現代語境案例,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當代官方文本(如外交部聲明)。
别人正在浏覽...
按喝暴跳如雷跋識抃風儛潤鬓雪不冷不熱殘膏滀漯楚竹村鄙錯盤雕彩定絃鬥變放大鏡放體犯舌飛沙走石瘋瘋颠颠佛教幹城之将跟踵溝婁冠履管内蠱殺海門護花鈴火判驕詐假譽馳聲戒懲接仗驚心舊前酒肴均衡力持粝藿冒炮門竅奴使漚樸排方爬梳剔抉篇牍遣歸傾亂蹊隧戚休三七開十二月讨人嫌陶世駝橐王誅戊寅赩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