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似弓之形。 唐 白居易 《秋思》詩:“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
(2).弓的威力。 金 趙秉文 《廬州城下》詩:“角勢寒水動,弓勢斷鴻驚。”
“弓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似弓之形
指事物的形态彎曲如弓,常用于文學描寫中。例如唐代白居易《秋思》詩句“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以“弓勢”形容初三月亮的纖細彎狀。
弓的威力
強調弓在力學或戰鬥中的力量。金代趙秉文《廬州城下》詩句“角勢寒水動,弓勢斷鴻驚”,通過“弓勢”表現弓弦張開的震懾力。
總結
該詞兼具形象與力量的雙重表達,常見于古代詩文,既可用于描摹自然景物(如月、雲),也可引申為武力或氣勢的象征。
《弓勢》是一個中文詞彙,其意思是射箭時的姿勢或者弓的狀态。在射箭運動中,正确的弓勢對于箭矢的發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弓勢》的拆分部首為“弓”和“示”,其中“弓”為旁部,表示與弓相關的意思;“示”為右部,表示與動作、姿勢等相關的意思。
《弓勢》的總筆畫數為7,其中“弓”部分占4畫,“示”部分占3畫。
《弓勢》一詞來源于漢語,并且是漢字的一個組合詞。弓作為一種古老的射擊武器,在中國古代乃至現代都有廣泛應用。而“勢”一詞表示一種狀态或者形勢,将兩者結合則形成了“弓勢”這個詞彙。
《弓勢》的繁體字為「弓勢」。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是,《弓勢》這個詞的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的弓勢非常穩定,每次射箭都能取得好成績。
2. 教練細心地指導學生們正确的弓勢,以确保他們發揮最佳水平。
弓手、弓箭、弓道、弓弦、弓訓等。
射姿、弓姿、弓形等。
松散、不穩定、不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