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隨侍左右聽候使喚的人。《左傳·襄公七年》:“﹝ 鄭僖公 ﹞及将會 于鄬 , 子駟 相,又不禮焉。侍者諫,不聽;又諫,殺之。”《韓非子·内儲說上》:“ 韓昭侯 使人藏弊袴,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賜左右而藏之。’”《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帬廁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 萬石君 知,以為常。”
(2).特指隨身女侍。《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後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後欲令侍者與 孝 亂以污之。”《漢書·長沙定王發傳》:“ 景帝 召 程姬 , 程姬 有所避,不願進,而飾侍者 唐兒 使夜進。上醉,不知,以為 程姬 而幸之,遂有身。”《漢書·叙傳上》:“會 許皇後 廢, 班倢伃 供養東宮,進侍者 李平 為倢伃。”
(3).舊時旅社、飯店的仆役也稱侍者。 茅盾 《子夜》六:“ 吳荪甫 悶悶地松了一口氣,就吩咐侍者拿白蘭地,發狠似的接連呷了幾口。”
(4).佛門中侍候長老的隨從僧徒。 宋 蘇轼 《論高麗第一狀》:“ 徐戩 擅於海舶内載到 高麗 僧統 義天 手下侍者僧 壽介 ……等五人,乃賫到本國禮賓省。”《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 陳可常 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水浒》第六回:“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至如維那、侍者、書記、首座,這都是清職,不容易得做。”《花月痕》第五回:“隻見殿後一個老尼,年紀七十以外,扶着侍者慢慢踱過來。”
“侍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隨侍聽候差遣的人
指在主人或尊長身邊服侍、聽從使喚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左傳》中記載的勸谏君主的侍者,或《史記》中為貴族處理日常事務的隨從。
特指貼身女侍
專指女性侍從,常見于宮廷或貴族家庭。如《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提到王後的侍者因善舞被君主寵幸,漢代文獻中也記載了侍者參與宮廷事務的案例。
舊時服務行業的仆役
近代多用于指旅社、飯店的服務人員。例如茅盾《子夜》中提到的侍者為客人提供酒水服務,類似現代“服務員”的早期稱謂。
佛教中的隨從僧徒
在佛門中,侍者是長老或高僧的隨從,負責日常事務并協助弘法。此角色通常由年輕僧人擔任,需兼具機敏與修行素養,甚至可能成為衣缽傳承者。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下,“侍者”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表達,如高級餐廳服務員或特定儀式中的禮儀人員。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近身服務與聽從差遣”展開。
侍者(shì zh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侍(示部+亻部,10畫)+ 者(耂部,8畫)。
來源:侍者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在現代漢語中,侍者一詞多用于描述酒店、餐廳、宴會等場合中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員工。
繁體:侍者的繁體字為侍者。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侍者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餐廳的侍者給我們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組詞:侍者一詞可以進行一些組詞,如侍者隊伍、侍者禮儀等。
近義詞:侍從、跟班。
反義詞:顧客、客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