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條”。粗壯的枝條。 北周 庾信 《竹枝賦》:“惟我生民,雖復疎條勁柘,促節貞筠,杖端刻鳥,角首圖麟,豈能相予此疾,将予此身?”
亦作“疎條”。謂逐條陳述。《南史·後妃傳下·陳後主張貴妃》:“時 後主 怠於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 蔡臨兒 、 李善度 進請, 後主 倚隱囊,置 張貴妃 於膝上共決之。 李 蔡 所不能記者, 貴妃 并為疏條,無所遺脫。”
關于“疏條”的詞義解釋如下:
“疏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兩種含義:
粗壯的枝條(常見義)
如北周庾信《竹枝賦》中“疎條勁柘”描述竹枝堅韌粗壯,宋代曾幾詩句“疏條未禁笑”以枝條象征自然形态的舒展。
逐條陳述(特定曆史用例)
見于《南史》記載:陳後主時期,張貴妃曾将政務“并為疏條”,即逐條整理奏章内容。
元代倪瓒“月明寒鵲集疏條”、明代謝榛“衰蕙流螢冷”等詩句,均以“疏條”表現自然景物中的枝條意象。
現代漢語中“疏條”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文學創作。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疏條這個詞是指樹木或植物的細長芽枝。在字的構成上,疏條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即“疋”和“木”,并且總共包含12個筆畫。
疏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疏”指的是稀疏、不密集,而“條”指的是樹枝的細長部分。在繁體字中,疏條的寫法為「疎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漢字“條”在古代的寫法為「枲」,而不是現代漢字的「條」。
1. 這棵樹的枝條非常疏,陽光可以透過它輕松照射到地面。
2. 花園裡的櫻花樹長出了一片疏疏的新枝。
1. 組詞:疏密、疏松、樹枝、芽枝、細長。
2. 近義詞:疏松、稀疏、稀少。
3. 反義詞:密集、濃密、豐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