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瘭瘡的意思、瘭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瘭瘡的解釋

瘭疽。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瘭瘡》:“夫小兒瘭瘡者,為風熱毒氣所乘,搏於皮膚乃生瘭,漿潰而成瘡,故名曰瘭瘡也。 湯氏 《牛黃散淋洗方》治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瘭瘡(biāo chuāng)是中醫術語,指由風熱毒邪侵襲皮膚引發的瘡瘍,多見于小兒。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病因
    瘭瘡屬于瘭疽的一種,主要由風熱毒氣侵入皮膚導緻。隋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小兒因體弱易感外邪,毒氣與皮膚相搏,形成含膿液的瘡瘍,潰破後成瘡,故稱瘭瘡。

  2. 症狀特點
    表現為皮膚紅腫、潰爛、滲膿,瘡面多伴隨疼痛或瘙癢。部分文獻提到,外傷(如刀槍傷)感染也可能引發類似症狀,稱為“金瘭”。

  3. 古籍記載與治療
    古代醫書如《諸病源候論》和《牛黃散淋洗方》均記載了瘭瘡的病因及外洗方劑,強調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治療原則。

注意:需與“臁瘡”(小腿慢性潰瘍)區分,兩者名稱相近但部位、病因不同。臁瘡多見于下肢,與靜脈曲張、濕熱下注相關,病程長且易複發。

網絡擴展解釋二

"瘭瘡"一詞意指人體皮膚上的潰瘍或瘡瘍。它的拆分部首為疒和水,并且總共有12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代的漢語,古時候它的繁體寫法是瘡瘡。下面是一個關于瘭瘡的例句:"他腿上的瘭瘡疼痛難忍。"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瘰疬、瘡疥、疖瘡。 瘭瘡的近義詞包括:潰瘍、瘡瘍、瘡口。 瘭瘡的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