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瘭疽。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瘭瘡》:“夫小兒瘭瘡者,為風熱毒氣所乘,搏於皮膚乃生瘭,漿潰而成瘡,故名曰瘭瘡也。 湯氏 《牛黃散淋洗方》治之。”
瘭瘡(biāo chuāng)是中醫術語,指由風熱毒邪侵襲皮膚引發的瘡瘍,多見于小兒。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病因
瘭瘡屬于瘭疽的一種,主要由風熱毒氣侵入皮膚導緻。隋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小兒因體弱易感外邪,毒氣與皮膚相搏,形成含膿液的瘡瘍,潰破後成瘡,故稱瘭瘡。
症狀特點
表現為皮膚紅腫、潰爛、滲膿,瘡面多伴隨疼痛或瘙癢。部分文獻提到,外傷(如刀槍傷)感染也可能引發類似症狀,稱為“金瘭”。
古籍記載與治療
古代醫書如《諸病源候論》和《牛黃散淋洗方》均記載了瘭瘡的病因及外洗方劑,強調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治療原則。
注意:需與“臁瘡”(小腿慢性潰瘍)區分,兩者名稱相近但部位、病因不同。臁瘡多見于下肢,與靜脈曲張、濕熱下注相關,病程長且易複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