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馬走,猶仆役。 唐 元稹 《<白氏長慶集>序》:“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清 恽敬 《與衛海峰同年書》:“今世所傳賀生日表,皆諛者之詞也……於是販夫販婦、牛童馬走者,苟有年必有諛者為之壽,苟有壽必有諛者為之功德之言。”
“牛童馬走”是一個古代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舊時泛指社會地位卑下的人群,特指牧童、馬夫等從事低微勞役的人。
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元稹的《白氏長慶集序》:“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意為當時白居易的詩文流傳極廣,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傳誦。
部分文獻(如、6)提及《漢書·食貨志》等其他出處,但經權威考據,應以唐代元稹的引用為典源。需注意該成語與現代“田園牧歌”類意象無關,核心仍是身份階層的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演變曆史,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
《牛童馬走》是一個常用成語,指的是形容田野間的牛童騎在牛背上,自得其樂地遨遊于田野之間,十分自在悠閑的意境。
《牛童馬走》的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牛和馬。
部首“牛”是漢字中表示牛的形象,所包含的意思與形象有關的字多,牛的頂端為“角”,頂到背部為“背”,頂到腿腳部位為“蹄”等;拼音為niú。
部首“馬”是漢字中表示馬的形象,所包含的意思與形象有關的字也衆多,如馬背上的部位有“骐”、“騎”等;拼音為mǎ。
《牛童馬走》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南朝宋時期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的記載。意為形容牛童自得其樂地騎馭牛馬在田野間遊玩的情景。
《牛童馬走》的繁體字為「牛童馬走」。
古時候寫《牛童馬走》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差異。
1. 春天來了,田野裡的牛童馬走,象征着生機勃勃的景象。
2. 他小時候常常在鄉村看到牛童馬走的場景,那是他美好的回憶。
1. 牧童:指負責放牧工作的童子。
2. 田野:指農田、田地。
3. 自得其樂:形容人安閑自得,心情愉快。
田園樂園、草地踏青、田野漫遊、農夫樂行。
城市喧嚣、都市繁忙、工作奔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