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五藏神 ”。
“五髒神”是一個融合了道家思想和傳統醫學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道家原始概念 源自道教經典,指人體五髒(心、肝、脾、肺、腎)對應的守護神靈。每個器官的神靈均有特定名稱與字,如:
二、文學引申義 元代文學作品中常借指腸胃需求,如《金鳳钗》中“五髒神虛邀”即表達對食物的渴望,這一用法将抽象神靈拟人化為生理欲望的象征。
三、民間信仰與養生觀 部分典籍記載,通過呼喚五髒神名可調節健康。如唐代《廣異記》描述五色衣人自稱“大使五藏神”,暗示神靈與生命氣息的關聯。民間亦有念誦神名祛病的說法,反映道教修煉與中醫養生思想的交融。
學術關聯 中醫理論中,五髒被稱為“五神髒”,強調其藏精、藏氣的功能(如《太平經》所述),與道家神靈守護觀形成互補。
《五髒神》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中醫學中的五髒和神經元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中醫理論中,五髒分别是心、肝、脾、肺、腎,它們被認為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與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密切相關。而神經元是指人體中的神經細胞,負責傳遞和處理神經信號。
《五髒神》的拆分部首為「口」,表示與口有關;「示」表示與宗教或信仰有關;「心」表示與情感或心理有關。
此詞的拆分部首和總筆畫數分别為:
拆分部首:口示心
總筆畫:17畫
《五髒神》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比如《黃帝内經》等,它們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的重要來源。
在繁體字中,「髒」字的寫法為「臟」,「神」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神」字的寫法為「漢」,「髒」字的寫法有多種,如「髒」、「臓」、「臟」等。
1. 五髒神的調和是中醫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理念。
2. 他研究了很多關于五髒神的文獻,對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五髒組合、神經元、五髒六腑、五髒病、神靈力量等。
近義詞:五髒六腑、陰陽平衡、人體器官。
反義詞:分離、疏遠、身心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