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絮的意思、擊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絮的解釋

捶擊綿絮。 漢 袁康 《越絕書·荊平王内傳》:“ 子胥 遂行,至 溧陽 界中,見一女子,擊絮於 瀨水 之中。 子胥 曰:‘豈可得託食乎?’女子曰:‘諾。’即發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 子胥 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女子曰:‘諾。’ 子胥 行五步,還顧,女子自縱於 瀨水 之中而死。” 漢 趙晔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作“擊綿”。後用以為典實。 清 陳維崧 《浣溪沙·投金濑懷古》詞:“擊絮人纔憐 伍員 , 浣紗溪 又産 夷光 ,英雄生死繫紅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擊絮”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擊”本義為敲打、拍打,《說文解字》釋為“攴也”,如《詩經·邶風》有“擊鼓其镗”;“絮”原指粗絲綿,《說文解字》注為“敝綿也”,後引申為棉絮、柳絮等輕軟飄浮之物。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拍打棉絮”,但實際運用中多具引申義。

二、文獻釋義

  1. 勞動場景特指

    清代《天工開物》記載紡織工藝時,用“擊絮”描述分離棉籽與纖維的工序:“以木弓擊弦彈之,令棉勻暖”,此處的“擊絮”指彈棉花的手工操作。

  2. 文學意象延伸

    古典詩詞中常借“擊絮”營造動态畫面,如明代高啟《題雜畫》詩雲“擊絮槌寒月”,此處将浣衣婦女捶打衣物與飛散的柳絮并置,形成視聽交融的意境。

  3. 哲學隱喻運用

    《莊子·逍遙遊》載“世世以洴澼絖為事”,注家成玄英疏解為“擊絮之聲”,暗喻重複性勞作中蘊含的生命狀态,成為道家思想的重要喻體。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詞條系統、《說文解字注》訓诂學解析及曆代文獻箋注成果,具體文獻版本信息可參閱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機構出版的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擊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發音:jī xù
字面解釋:指捶打綿絮的動作。
比喻義:形容言辭犀利,能揭穿對方的謊言或僞裝,使其不攻自破。


二、典故來源

出自漢代袁康的《越絕書·荊平王内傳》。故事講述伍子胥逃亡途中,在溧陽濑水邊遇到一位捶打綿絮的女子。女子慷慨贈食後,為保全伍子胥行蹤投水自盡。這一典故體現了忠義與悲壯色彩,後演變為文學意象。


三、使用場景

  1. 語言表達:多用于形容辯論、批判中一針見血的言辭。
  2. 文學引用:如清代陳維崧《浣溪沙·投金濑懷古》中以“擊絮人纔憐伍員”追憶典故。

四、延伸辨析

  1. 異名記載:趙晔《吳越春秋》中稱“擊綿”,與“擊絮”同源。
  2. 文化意義:該詞融合了曆史叙事與語言藝術,成為中華文化中“借古喻今”的典型範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鞍子保衛辨對層椒成敗得失醇備大車道遠知骥兜率宮杜郵劍惡貫已盈豐準附刊斧依搆哄官橋古度故二裹腳黑地裡懷葛換骨火稻監宮膠帶驕戾謹閟九間朝殿戟吻局跽揆日饋食赉恤蠟刻老業人雷闆陵令六尺之托留連鹿死不擇廕棚菊評獎平身青骢青駹馬青囊書輕庸群輩攘狄三頭兩日山海芟夷大難刷煉束如牛腰亭主圖墓凸透鏡無萱享利仙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