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絮的意思、擊絮的詳細解釋
擊絮的解釋
捶擊綿絮。 漢 袁康 《越絕書·荊平王内傳》:“ 子胥 遂行,至 溧陽 界中,見一女子,擊絮於 瀨水 之中。 子胥 曰:‘豈可得託食乎?’女子曰:‘諾。’即發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 子胥 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女子曰:‘諾。’ 子胥 行五步,還顧,女子自縱於 瀨水 之中而死。” 漢 趙晔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作“擊綿”。後用以為典實。 清 陳維崧 《浣溪沙·投金濑懷古》詞:“擊絮人纔憐 伍員 , 浣紗溪 又産 夷光 ,英雄生死繫紅粧。”
詞語分解
- 擊的解釋 擊 (擊) ī 敲打,或做類似敲打的動作:擊打。擊鼓。擊中(恘 )。擊破。擊斃。擊水(.拍打水面;.指遊泳)。旁敲側擊。 攻打:擊敗。擊毀。打擊。聲東擊西。 碰,接觸:撞擊。目擊。肩摩毂(?)擊(亦作
- 絮的解釋 絮 ù 棉花的纖維:棉絮。被絮。 古代指絲的纖維,特指熟絲。 像棉絮的東西:花絮。蘆絮。柳絮。 在衣被等物裡鋪棉花、絲綿等:絮被子。絮棉襖。 連續重複,惹人厭煩:絮叨。絮煩。絮聒。絮絮叨叨。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擊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發音:jī xù
字面解釋:指捶打綿絮的動作。
比喻義:形容言辭犀利,能揭穿對方的謊言或僞裝,使其不攻自破。
二、典故來源
出自漢代袁康的《越絕書·荊平王内傳》。故事講述伍子胥逃亡途中,在溧陽濑水邊遇到一位捶打綿絮的女子。女子慷慨贈食後,為保全伍子胥行蹤投水自盡。這一典故體現了忠義與悲壯色彩,後演變為文學意象。
三、使用場景
- 語言表達:多用于形容辯論、批判中一針見血的言辭。
- 文學引用:如清代陳維崧《浣溪沙·投金濑懷古》中以“擊絮人纔憐伍員”追憶典故。
四、延伸辨析
- 異名記載:趙晔《吳越春秋》中稱“擊綿”,與“擊絮”同源。
- 文化意義:該詞融合了曆史叙事與語言藝術,成為中華文化中“借古喻今”的典型範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擊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打散棉絮或紙屑。它的部首是手,也就是手部,筆畫總數為17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也有一定的繁體字形式。
古代漢字寫法中,《擊絮》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的古代文字中,它可能被寫成類似于“彳并”或“彳婁”的樣子,而在其他古代寫法中也有其它的變種形式。
以下是一個例句:
在制作棉被時,我們需要先将棉花擊絮,然後再填充到被套中。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棉絮、絮狀、絮語等。
與《擊絮》相關的近義詞有:打散、散開。
反義詞則可以是:團結、凝聚。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