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新唐書·百官志四下》:“居則習蒐狩,有役則申戰守之法,器械、糧糒、軍籍、賜予皆專焉。”《宋史·穆衍傳》:“時諸郡捕賊兵糧糒無以給,遂擅發常平倉。” 清 黃宗羲 《丹山圖詠》序:“猿鳥以為百姓,藥草以當糧糒。”
“糧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糧糒(liáng bèi) 指糧食和幹糧的統稱,尤其指用于行軍、戰備或長途旅行時便于儲存的幹燥食物()。其中:
軍事用途
《新唐書》提到“器械、糧糒皆專焉”,指軍隊需專門管理武器和幹糧儲備()。
《資治通鑒》記載“食幹糒”,即士兵食用便攜幹糧()。
應急儲備
《宋史》描述地方官員因缺乏糧糒而擅發糧倉赈災,凸顯其作為應急物資的重要性()。
在古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生活必需品,如清代文獻将藥草比作“糧糒”,體現資源替代的靈活性()。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資治通鑒》等古籍()。
糧糒(liáng bǐ)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字寫法,意為“糧食和幹糧”。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精(米)和鬼(鬼身代表了一系列類似的事物)。糧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糧糒。
在古代,糧糒是人們重要的食物來源,用于維持人們的生存。人們在農田中耕種,收獲莊稼來獲得糧糒。它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其意義和用法都是指糧食和幹糧。
以下是一些關于糧糒的例句:
1. 為了确保糧糒供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 農民們努力耕種土地,以便獲得更多的糧糒。
3. 在古代社會,糧糒的供應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計。
糧糒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糧食、糒倉、糒庫等。它的近義詞可以是糧食、谷物,反義詞可以是貧瘠或幹涸。這些相關詞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糧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