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鉢的意思、托鉢的詳細解釋
托鉢的解釋
亦作“ 托缽 ”。1.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梵語的省音譯,意為應器。比丘的食器。《聯燈會要·雪峰義存禅師》:“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麼處去?”《續傳燈錄·惟正禅師》:“聞托鉢乞食,未聞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記·譚經》:“衣食渾無措,空門來托鉢。” 明 陳貞慧 《書癸巳毘陵事》:“其時有 澹上人 ,從 匡廬 來,肩瓢笠,日托缽於市。”
2.泛謂貧困求人。 清 張鹿徵 《與程端伯先生書》:“邇來落魄無似,托鉢 東牟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盍投筆從戎,聊以博升鬥,不猶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錢虜之輕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終日在街頭沿門托缽,到了夜間,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詞語分解
- 托的解釋 托 ō 用手掌承着東西:兩手托着下巴。 陪襯,鋪墊:襯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東西:托盤。 寄,暫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請别人代辦:委托。拜托。囑托。 借故推委或躲閃:
- 鉢的解釋 鉢 ō 見“缽”。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托鉢(異體字,現通用“托缽”)是漢語佛教術語,指僧人手持食器(缽)接受信衆飲食供養的行為,是其修行與維持生計的基本方式。其核心含義與宗教實踐如下:
-
字義與行為本義:
- 托:以手承物,此處指手持、托舉。
- 缽(鉢):梵語“缽多羅”的簡稱,是僧人盛放食物的專用器皿,圓形、稍扁、小口,材質多為陶或鐵。
- 托缽:即僧人手持缽盂,挨家挨戶或在固定場所接受信衆施舍的飲食。這是佛教僧侶傳統的生活方式,稱為“乞食”或“化緣”。其根本目的在于舍棄對物質的貪著,實踐少欲知足、依賴信衆供養以維持色身、專心修道的原則。
-
宗教内涵與修行意義:
- 破我慢,修謙卑:托缽是僧人放下身份、地位,以平等心接受任何階層信衆布施的修行,有助于破除傲慢之心。
- 斷除貪欲:僧人托缽時不可挑剔食物好壞、施主貧富,隻能接受當日所需食物(通常為素食),且過午不食,以此培養知足、離貪的品德。
- 與衆生結緣,弘傳佛法:托缽過程也是僧人與信衆接觸的機會,信衆通過布施種福田、積功德,僧人則可能為信衆說法開示,形成互動。因此托缽不僅是乞食,也是重要的宗教實踐和弘法方式。
- 維持色身,精進道業:佛陀制定托缽制度,旨在讓僧侶免于經營生計的勞碌,專注于修行與解脫之道。信衆的供養被視為滋養“福田”(僧人),使其能安心辦道。
-
曆史實踐與規範:
- 托缽源于古印度佛教傳統,佛陀及其弟子皆行此制。傳入中國後,雖因社會環境變化(如農耕社會、寺院經濟興起),純粹的挨戶托缽逐漸減少,但作為象征和特定場合(如頭陀行、法會期間)的修行方式仍被保留。
- 佛教戒律(如《四分律》)對托缽有詳細規定,包括:威儀寂靜、次第乞食(不擇貧富)、接受食物時的禮儀、所得食物需在僧團内平等分配(若有剩餘)、過午不食等。
“托鉢/托缽”在漢語詞典及佛教語境中,特指僧人手持缽盂接受信衆食物布施的宗教行為。它不僅是僧侶維持生存的方式,更是其修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斷除貪欲、培養謙卑、與衆生結緣、專心修道等深遠的宗教意義。該制度體現了佛教僧侶的出世精神和對信衆供養的依賴關系。
參考來源說明:
- 釋義部分參考了權威佛教術語詞典(如《佛學常見詞彙》、《南山律學辭典》)對“托缽”或“乞食”條目的解釋。
- 宗教内涵部分引用了佛教根本經典(如《四分律》、《增壹阿含經》)和重要論典(如《大智度論》)中關于乞食意義與規範的相關論述。具體章節可參考相關經典注疏或佛教研究數據庫(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托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佛教相關)
指僧人手持缽盂化緣或赴齋堂用食的行為。
- 鉢:梵語“缽多羅”(Pātra)的省譯,是佛教僧侶專用的食器,形似碗,用于乞食或盛放食物。
- 托:意為“以手承物”,即手持缽盂。
此行為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體現僧人“少欲知足”的戒律精神。
二、引申義(社會語境)
後泛指因貧困而向他人求助,或依賴他人救濟生活。
例如清代文獻中“托鉢東牟”即描述落魄者乞求幫助的狀态。
三、字形與異體詞
- 字形:“鉢”為左右結構,部首“釒”(金屬),因傳統缽盂多為金屬制。
- 異體:也寫作“托缽”,“鉢”與“缽”為異體字關系,讀音均為bō。
四、古籍例證
明代《書癸巳毘陵事》記載僧人“日托缽於市”,清代《與程端伯先生書》用“托鉢”形容貧困潦倒,均體現詞義的曆史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霸城跋扈恣睢崩弛不賢都頭才志長謝超放陳酒抽回大地斷念多虧杜隙防微發表返程犯霧露福橘負寃關東糖估堆兒好一歇華亭鶴唳穢囊橿橿僭離嬌姹靜脈壓疾雨暴風隽潔刻剡阃幕藍玉獵鹿履獲馬妳子悶打孩孟陽免粟濔漫葩卉盤話蟠曲平肅錢謙益青筐傾望禳避石灰岩水勃公說頭兒司籍桃弓射鴨銅鬥兒家私魋髻外電外累刓弱吻獸像塔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