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托缽 ”。1.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梵語的省音譯,意為應器。比丘的食器。《聯燈會要·雪峰義存禅師》:“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麼處去?”《續傳燈錄·惟正禅師》:“聞托鉢乞食,未聞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記·譚經》:“衣食渾無措,空門來托鉢。” 明 陳貞慧 《書癸巳毘陵事》:“其時有 澹上人 ,從 匡廬 來,肩瓢笠,日托缽於市。”
2.泛謂貧困求人。 清 張鹿徵 《與程端伯先生書》:“邇來落魄無似,托鉢 東牟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盍投筆從戎,聊以博升鬥,不猶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錢虜之輕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終日在街頭沿門托缽,到了夜間,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托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僧人手持缽盂化緣或赴齋堂用食的行為。
後泛指因貧困而向他人求助,或依賴他人救濟生活。
例如清代文獻中“托鉢東牟”即描述落魄者乞求幫助的狀态。
明代《書癸巳毘陵事》記載僧人“日托缽於市”,清代《與程端伯先生書》用“托鉢”形容貧困潦倒,均體現詞義的曆史演變。
《托鉢》是指僧侶或尼姑到外面乞食,以供養自己生活和修行的一種方式。它來源于佛教傳統,視為一種修行方法和乞讨制度。
《托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和“鬼”。“手”字是右手,表示本義或動作意義,“鬼”字是左手,表示象聲。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托鉢》字共有16個筆畫。
《托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佛教僧侶師父給予弟子托鉢缽,弟子離開寺廟到外面乞讨食物,并将所得食物帶回寺廟供養其他僧侶。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托鉢》字在繁體中被寫作《託鉢》。
在古時候,漢字《托鉢》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文中《托鉢》字的“鬼”部字寫作“隹”,而“鉢”字寫作“鈸”,總體形态與現代略有差異。
以下是幾個關于《托鉢》的例句:
1. 僧人沿街托鉢,接受信徒們的供養。
2. 他毎天早上都去托鉢,保持清淨的心境。
與《托鉢》相關的組詞有:
1. 托鉢僧:指乞食為生活方式的佛教僧侶。
2. 托鉢缽:僧侶乞讨食物所用的碗,通常由粘土或金屬制成。
3. 托鉢法會:*********集體乞讨并為善功德的儀式。
與《托鉢》相關的近義詞有:讨飯、乞讨。
與《托鉢》相關的反義詞有:自食其力、自給自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