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日削月朘 ”。
“日朘月削”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含義
指事物逐漸縮小或資源持續被削減,也可形容長期受到剝削。其中“朘”意為縮減,“削”指削減,兩者疊加強調時間推移中的持續性損耗。
2. 出處與演變
3. 用法特點
4. 近義詞與延伸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口語中更常用“日益減少”“逐漸消耗”等表達。
《日朘月削》是指太陽升起,月亮落下的意思。它通過比喻來表達時間的流逝或者事物的變化。
《日朘月削》的拆分部首是日、月,兩個部首相輔相成,形成了這個詞的整體意義。它的筆畫分别是日(4畫)、月(4畫)、朘(10畫)和削(9畫)。
《日朘月削》最早見于《論語·子罕》篇,出自孔子的言論。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日㤈月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着很多變體。對于《日朘月削》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整體上仍然保持了日、月、朘、削這四個字的基本形态。
1. 時間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日朘月削,一晃而過。
2. 社會發展迅猛,新科技的誕生讓一切都日朘月削地發展着。
3. 這些年來,我們的友誼經曆了許多風風雨雨,卻依然日朘月削,牢不可破。
日月星辰、削發為僧、朘返削形
光陰荏苒、時光荏苒、悄然而逝
歲月靜好、日月如梭、一成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