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冊。 阿英 《閑話“西湖景”》:“他們還隨時換上新的繪本,來加強號召。”
繪本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圖書形式,強調圖文結合來傳遞故事或主題,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和教育價值。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繪本源自日語“絵本”,對應英文“Picture Book”,指通過繪畫與文字共同叙述完整故事的書籍。其核心在于圖畫與文字的互動,圖畫不僅是點綴,更是叙事主體,甚至存在完全無文字的繪本。
起源與發展
繪本起源于19世紀後半葉的歐美,20世紀中期進入黃金發展期,後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早期以兒童讀物為主,現逐漸擴展至成人領域,但界限較模糊。
圖文關系
文字與圖畫分工協作:文字精簡且口語化,負責情節推進;圖畫承擔情緒渲染、細節補充等功能,兩者共同構建連貫的視覺影像。
創作手法
插畫家常運用水彩、剪貼等藝術形式,畫面注重美學表達,兼具文學性和藝術性。繪本結構類似電影分鏡,需在有限篇幅内完成起承轉合。
兒童教育價值
國際公認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能幫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培養多元智能。其直觀的畫面和簡練文字符合兒童認知特點。
跨年齡影響力
雖以兒童為主要受衆,但部分繪本通過隱喻和深刻主題吸引成人,成為全年齡段讀物。
繪本不同于傳統“帶插圖的書”:後者以文字為主,圖畫僅作補充;而繪本中圖畫是核心叙事媒介,文字僅起輔助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繪本發展史或經典作品,可參考、5、9的完整内容。)
繪本是指以圖畫為主要表現方式的書籍。它是利用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美輪美奂的圖畫和簡潔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傳遞信息、啟發思考、培養想象力的一種兒童讀物。繪本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視覺體驗,而且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和閱讀習慣的培養。
繪本的拆分部首是「⺌」,拆分後的部首是「穴」和「二」。它的總筆畫數是4畫。
繪本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末清初的《長青子》中,指的是以作畫為主的書籍。後來逐漸演變成以圖畫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兒童讀物。繪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手抄本和民間故事傳承,經過漫長的發展,現如今已成為兒童閱讀市場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繪本的繁體寫法為「繪本」。
在古代,繪本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古時候沒有公認的标準漢字寫法,因此不同文人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個詞。
孩子們在圖書館裡對着繪本看得入迷。
繪本的相關詞彙:繪畫、圖書、文字、故事、兒童閱讀等。
繪本的近義詞包括圖畫書、插圖書等。
繪本的反義詞可以是非圖畫書、無圖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