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農曆正月、五月、九月為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須作善以要福。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齋素,謂之‘三長善月’。其事蓋出於佛書。雲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國與四夷特 南贍部 一洲耳。天帝之宮有一鏡,能盡見世間人之所作,隨其善惡而禍福之。輪照四洲,每歲正、五、九月,正在南洲,故競作善以要福。至 唐高祖 武德 二年,遂詔天下,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6*殺。”參閱“三長月”。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長善月漢語 快速查詢。
“三長善月”是佛教中的傳統概念,指農曆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份,信徒需通過齋戒、行善等方式積累福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宗教背景,可參考《雞肋編》等古籍或佛教經典文獻。
《三長善月》是一個中國傳統節日的俗稱,指的是農曆每年的正月、八月和十二月這三個月份,這三個月份都是農曆月份中的長月。因為在這三個月裡,天氣逐漸轉暖,農作物生長茂盛,氣候宜人,人們的生活也相對富裕。因此,這三個月份也被視為吉祥繁榮的象征。
《三長善月》的漢字“三”由“三”部首和3個筆畫構成;漢字“長”由“長”部首和8個筆畫構成;漢字“善”由“口”部首和12個筆畫構成;漢字“月”由“⺝”部首和4個筆畫構成。
《三長善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文化和農耕社會。中國古代人們普遍有着崇拜自然、尊重農作物生長的信仰,因此特别重視農曆中的一些特定月份。至于繁體字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的寫法相比較複雜,包含更多的筆畫和部首。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三”字的古代寫法是“丷”,而“長”字的古代寫法是“長”。這些變化主要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寫系統的改變而産生的。
以“三長善月”為例,可以組成如下句子:
1. 春節、中秋節和年末之際都是“三長善月”,人們過年的氣氛特别濃厚。
2. 在“三長善月”裡,農民們忙着收獲農作物,家家戶戶充滿着豐收的喜悅。
組詞:三月、長壽、善良。
近義詞:三昧、增長、盛月。
反義詞:三丑、縮短、虧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