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thout offspring(or issue)]∶指一家族或家庭再也沒有後代或繼承人
(2) [never to be seen again]∶指極其罕見,今後不會再有
空前絕後
(1).絕嗣,沒有後代。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尋夫上路》:“公公婆婆,非是我尋夫遠遊,隻怕你公婆絶後。”《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陰陽和順喜相求,孤寡須知絶後。”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二章:“要不價,俺 田 家的祖墳前頭,可就絕後啦!”
(2).謂今後不會再有。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廣西先後守将優劣》:“ 山忠毅公 繼之,則光前絶後矣。” 徐遲 《入峽記》:“而在 西陵峽 的那個巨大的攔河壩,其雄偉:‘既空前,又絕後!’”
“絕後”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家族或家庭沒有子嗣繼承,即“絕嗣”。例如《紅樓夢》中提到“斷絕後代子嗣”,或元雜劇《琵琶記》中“公婆絕後”的表述。此義項多用于描述血緣傳承的中斷,常見于古代文學和家庭倫理語境。
形容事物極其罕見且未來不會再現,例如: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使用中第二層含義更常見,而第一層含義因涉及傳統倫理,使用頻率較低。
《絕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某一種事物完全終止或斷絕。它形容某種事物在一段時間内再也沒有繼續發展或存在,已經徹底結束。
成語《絕後》的部首是絞,筆畫數為11畫。部首絞表示與繩子有關,絞本義為用兩根以上的繩子緊緊捆紮、旋轉搓絞,引申為終結、斷絕。
《絕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西漢書·文帝紀》中,原文是“以為予複如是,大臣毋敢複議。後數歲,女子不能繼室,乃曰:‘吾後絕矣。’”意思是皇帝認為自己不能做到類似的事情了,大臣們也不敢再議論此事。過了幾年,皇帝的妃嫔不能再為他生育後嗣,皇帝就說:“我的後代絕了。”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任何事物的斷絕、終止。
《絕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絕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絕後》字的排列順序和現在相同,但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例如,古代有時将“後”字的上下結構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形狀類似于“孝”字的“子”部。
這個朝代的統治者突然去世,造成了權力真空,朝廷的政權隨之絕後。
絕後的相關詞語有:絕種、絕交、絕路、絕迹等。
近義詞包括:斷絕、消亡、中斷、停止。
反義詞包括:續傳、繼續、延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