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指用工數。《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士彌牟 營 成周 ,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量事期,計徒庸,慮材用,書餱糧,以令役於諸侯。” 杜預 注:“知用幾人功。”《新唐書·元載傳》:“因圖上地形,使吏間入 原州 度水泉,計徒庸,車乘畚鍤之器悉具。”
“徒庸”一詞的含義需要根據語境區分,主要存在兩種解釋:
基本解釋:指工程或勞役中的人力計算單位,即「用工數量」。
出處:
引申解釋: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虛度光陰,不思進取”,并關聯《莊子·德充符》。但需注意:
兩類解釋來源不同,需根據實際語境判斷。古代用法權威性更高,而現代引申義尚未被廣泛收錄于權威辭書。
《徒庸》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無所事事、不勤奮努力、虛度光陰,形容人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成果。
《徒庸》的部首拆分為“彳”和“廣”,它們分别代表“行走路”和“廣場”。《徒庸》共有11劃。
《徒庸》這個詞源于《周易·乾卦》:“德業銜言,後以徒慢。”意思是指一個人沒有實際行動,隻懂得空談和懶散。後來經過演變,詞義逐漸擴展,用于形容懶散、消極的人或事物。
《徒庸》的繁體字為「徒庸」。
在古代,漢字《徒庸》的寫法并無太大區别。唯一可能的變化是字形的變遷,但整體結構和部首沒有太大改變。
1. 他整天無所事事,過着徒庸的生活。
2. 他面對困難從不退縮,絕不會選擇徒庸度日。
3. 懶散的學習态度會導緻徒庸無為。
徒勞、庸人、庸碌、徒逝等。
懶散、閑淡、庸廢等。
勤勉、努力、奮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