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氣候寒冷。栗,通“ 凓 ”。《歧路燈》第五十回:“ 巴氏 正要勸女婿街上遊玩,偏偏的蒼雲漸布,黃風徐起,栗烈觱發,竟有釀雪的意思。”參見“ 栗烈 ”。
“栗烈觱發”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天氣極其寒冷。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典出處:
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描述周曆正月(夏曆十一月)寒風呼嘯、二月(夏曆十二月)寒氣凜冽,百姓缺衣禦寒的苦境。
文學引用:
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回:“蒼雲漸布,黃風徐起,栗烈觱發,竟有釀雪的意思。”
此例通過天氣描寫烘托環境氛圍。
該成語主要用于文學場景,強調極寒氣候,需注意與情緒類詞彙區分。如需更多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詩經》及清代小說《歧路燈》。
《栗烈觱發》是一個比喻性詞語,指的是某種行動、言論或事件引起強烈的反應或激起極大的關注和轟動。
《栗烈觱發》的拆分結果如下:
栗的筆畫數為8畫,烈為13畫,觱為17畫,發為5畫。
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目前沒有确切的說法。但可以猜測,栗烈是指痛苦、痛擊,而觱發指發生、引起。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某種言行或事件引起劇烈反應。
《栗烈觱發》的繁體寫法為「慄烈觜發」。
在古時候,栗烈觱發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由于沒有具體的曆史記載,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
組詞:栗木、烈火、觱見、觸發。
近義詞:激發、引起、喚起。
反義詞:平淡、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