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砺,鍛煉。 唐 韓愈 《南内朝賀歸呈同官》詩:“法吏多少年,磨淬出角圭。” 宋 蘇轍 《子瞻寄示岐陽十五碑》詩:“ 魏華 自磨淬,峻秀不包裹。”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劉得仁》:“鏗鏘金玉,難合同流,而不厭於磨淬。” 明 李東陽 《祁陽縣學重修記》:“爾諸生歸而求之,洗濯磨淬,入聖賢之域,庶幾爾業與茲學其俱新也。”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升庵集》:“ 晉 之東,猶振刷磨淬,滅 慕容 ,滅 姚秦 ,滅 李蜀 ,是蟲死不僵,虎斃猶立也。以此言之, 宋 尚不得比 晉 ,而況 漢 唐 乎?”
“磨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磨砺與鍛煉,常用于形容通過反複錘煉提升能力或品質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由“磨”(打磨)和“淬”(淬火,金屬熱處理工藝)組成,字面指器物經過打磨與淬火增強硬度,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嚴格訓練與提升。例如:“洗濯磨淬”形容長期刻苦訓練(如軍事或技能領域)。
古籍例證
比喻與擴展
該詞可形容個人成長(如技能精進)、集體訓練(如軍隊演練),或抽象概念(如精神意志的錘煉)。例如現代語境中,“導彈部隊縱馬馳騁、洗濯磨淬”體現高強度訓練。
近義關聯
與“磨砺”“錘煉”“淬煉”等詞義相近,但“磨淬”更突出反複性與深度,常隱含從粗糙到精進的轉變過程。
總結來看,“磨淬”兼具物理加工與精神修煉的雙重意象,廣泛用于文學、曆史及現代語境,強調通過持續努力實現質的提升。
磨淬(mó cu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經過刻苦鑽研、磨練和鍛煉,形象地比喻在困難和挫折中不斷克服困難,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進步和成長。
磨淬的拆分部首是石和水,領頭部首為石。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磨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中庸》一書中的經典典故。古時候,學者們用磨石磨練劍刃,暗喻經受磨練可以使人變得更加堅強和鋒利。後來被推廣為一種比喻,用來形容人們在不斷奮鬥、克服困難,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
在繁體字中,磨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磨淬,字形稍有不同。磨字在古時候寫作“麿”,淬字寫作“磪”。磨字的“麿”是由“麥”和“於”兩個部分組成,表示用粗糙的石頭磨刀。淬字的“磪”則是由“石”和“卒”組成,意為用石頭淬煉。這兩個字在形态上更接近于實際的磨石和刀劍。
1. 在大學裡,我通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鍛煉了我的領導才能,這是我磨淬自己的寶貴經曆。
2. 他通過屢戰屢敗,不斷磨練自己的技巧,最終成為頂級的冠軍拳擊手。
組詞:磨砺、磨難、淬煉、磨煉。
近義詞:磨砺,淬煉。
反義詞:涵養,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