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明堂内设置的木室、火室、金室、水室、土室。《周礼·考工记·匠人》:“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郑玄 注:“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广也。木室於东北,火室於东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土室於中央,方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旧唐书·礼仪志二》:“太常博士 柳宣 依 郑玄 义,以为明堂之制,当为五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八月﹞庚午,皇太子具卤簿謁太庙五室。”参见“ 明堂 ”。
“五室”一词主要源于古代建筑中的明堂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古人明堂内设置的五个功能室,分别对应五行:
出自《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五室三四步,四三尺。”郑玄注解称其布局象征五行,中央土室最大,其他四室环绕四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现代语境中偶见“五室”代指家庭拥有五个房间,比喻生活富足,但此用法较少见且非原始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明堂建筑或五行理论,可参考《周礼》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五室》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五”和“室”。
“五”是由“二”和“力”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四笔。
“室”是由“宀”和“至”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八笔。
《五室》源于古代汉语,表示一个有五间房间的房屋。
在繁体字中,“五室”仍然保持相同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五室”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1. 他的家里有一个大院子和五室的房子。
2. 这个学校有五室的实验室供学生使用。
五窗、五层、五间等。
五个房间、五间房。
四室、六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