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生徒的意思、生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生徒的解釋

(1).學生;門徒。《後漢書·馬融傳》:“﹝ 融 ﹞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宋 歐陽修 《舉留胡瑗管勾太學狀》:“然臣等竊見國家自置太學十數年間,生徒日盛,常至三四百人。” 金 元好問 《<十七史蒙求>序》:“教授生徒,必使知己之所知,能己之所能。” 郭沫若 《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我自己對于經濟的智識,原不過是一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

(2). 唐 代科舉取士制度之一。《新唐書·選舉志上》:“取士之科,多因 隋 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生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生徒”指學生或門徒,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後漢書》記載寇恂“修鄉校,教生徒”,《三國演義》描述鄭玄講學時“前聚生徒”。

二、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特殊含義

在唐代科舉體系中,“生徒”特指通過中央及地方官學選拔的考生,與地方推薦的“鄉貢”并列。這一制度在《新唐書·選舉志》中有明确記載。

三、詞源與用法

四、日語中的特殊含義

需注意:日語“生徒(せいと)”專指中小學生(如高中生稱“高等學校の生徒”),與中文曆史用法不同(、)。

五、近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如石鼓書院相關記載。

建議需要具體古文例句或制度細節的用戶,可查閱《後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生徒

生徒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拆分部首和筆畫。其中,它的拆分部首是生(表示人類、生命)和徒(表示跟隨、學習),總共有九個筆畫。

生徒一詞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大明》一書中,其中用來指代隨從、馬仆等仆役。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指代學生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生徒的寫法為「生徒」,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生徒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生」的古代寫法為「牛 + 半」,而「徒」的古代寫法為「彳 + 太陽 + 辶」。

以下是一些關于生徒的例句:

1. 他是一名優秀的生徒,每次考試都取得了好成績。

2. 這所學校培養了許多傑出的生徒。

3. 老師鼓勵生徒們積極參加課外活動。

生徒的一些組詞包括:學生、教徒、學徒等。

與生徒相近義的詞語有:學童、學員、學子。

相反地,與生徒反義的詞語有:教師、師長、導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