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uxuriant;rank]∶草木茂盛的樣子
莽莽榛榛。——〔英〕赫胥黎著、 嚴複譯《天演論》
(2) [vast;boundless]∶廣闊;範圍非常寬廣
(1).茂盛貌。《楚辭·九章·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朱熹 集注:“莽莽,茂盛貌。” 晉 潘嶽 《傷子辭》:“奈何兮弱子,邈棄爾兮邱林。還眺兮墳瘞,草莽莽兮木森森。”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少屏索祝爰賦》:“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2).衆多貌。猶累累。 梁啟超 《中國曆史上革命之研究》:“故數千年莽莽相尋之革命,其蓄謀焉,戮力焉,渫血焉,奏凱焉者,靡不出于一二私人。” 梁啟超 《中國史叙論》:“悠悠二千歲,莽莽十數姓,謀謨之臣比肩,掌故之書充棟,要其立法之根,不出此防弊之一心。”
(3).長大貌。《呂氏春秋·知接》:“戎人見暴布者而問之曰:‘何以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為之莽莽也?’” 高誘 注:“莽莽,長大貌。”
(4).無涯際貌。《楚辭·九辯》:“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 唐 杜甫 《秦州雜詩》之七:“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明 何景明 《苦寒行》之二:“莽莽北郊外,死骨聚如丘。”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 大江 東逝海西流,莽莽風雲轉瞬收。”
(5).指時間的長遠無際;悠久。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莽莽千載,念來日之大難。”
(6).渺茫;迷茫。 元 黃缙 《即事》詩:“浮生莽莽吾何計,獨立看雲竟落暉。” 清 龔自珍 《最錄神不滅論》:“顧儒者曰:神不滅,佛之言也。吾儒不然,此身存即存,此身滅即滅,則吾壹不知儒之於《易》、於《詩》、於《禮》,盡若是其莽莽耶?盡若是其墨墨耶?”
(7).草率;魯莽。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先進篇七》:“想來 匡 人之暴,亦不是莽莽殺6*人,處之有道,則自歛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殆 閔公 莽莽有傖氣,恐其偶然沖出,緻敗人意耳。”
(8).氣勢雄渾貌。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 曹公 莽莽,古直悲涼。 子桓 小藻,自是樂府本色。 子建 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莽莽漢語 快速查詢。
“莽莽”是一個漢語形容詞,主要有以下兩層詳細含義:
形容草木茂盛、廣闊無邊的樣子
這是“莽莽”最核心的含義,強調植物生長繁密、覆蓋面積廣大,常帶有原始、未經開發的自然野性氣息。
形容地域遼闊、無邊無際的樣子
這一含義側重于空間的廣闊浩渺,常用來描繪平原、原野、天空等宏大景象,帶有蒼茫、雄渾的意境。
總結與使用場景:
“莽莽”是一個帶有文學色彩和畫面感的書面語詞彙。它既可以具體描繪草木叢生、郁郁蔥蔥的自然景觀(如原始森林、茂密草原),也可以抽象地形容地域或空間的廣闊無垠、氣勢磅礴(如廣袤大地、蒼茫雲海)。其核心意象在于“茂盛”與“遼闊”的結合,常能營造出一種蒼茫、雄渾或略帶荒涼的意境。在現代漢語中,它多用于文學描寫、詩歌或對壯麗自然風光的描述中。
以下是關于“莽莽”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
自然景觀描述
引申含義
自然場景
性格描述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呂氏春秋》《天演論》等文獻來源。
白彩幫丁胞褢北虜邊旅駁查不渎禅說憆視初嫁戳子詞根大觀樓單句墊刀調逗髑髗犯衆費力不讨好圪垯革帶貴璞紅羅皇祇接響鏡裡觀花盡夕雞舌鬎鬁頭寥遠留種立正路規路絶人稀落花生羅紋石民懸鳥散魚潰旁門小道配祀烹鬺噴紅平爐七牢傾向群學瑞爐繩之以法視端失露誓命稅厘四七泰陵滔天五色土詳斷先嗣骁骁蕭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