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鋌而走險”的略語。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崩林磔石,毛羣無鋌險之資。” 清 魏源 《苗疆勅建傅巡撫祠碑銘》:“急而鋌險,獸窮斯怒。”
“铤險”是“铤而走險”的略語,表示在無路可走時被迫采取冒險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
關聯成語
“铤而走險”是更常見的成語,語義相同,例如:“孕婦走獨木橋——铤而走險”。
注意:現代漢語中“铤險”較少單獨使用,建議優先用完整成語“铤而走險”以明确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铤險是一個形容詞,形容具有冒險或危險性的行為或情境。拆分部首和筆畫為金和刀,部首金表示與金屬有關,刀表示與刀劍有關,所以《铤險》表示用金屬制作的刀劍,暗示着危險和冒險。
《铤險》這個詞源自古代漢字,它的繁體為「鋌險」。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铤險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古體寫法為「鋌險」,部首的金字組成了「鋌」,表示鐵刀的形狀,「險」則表示危險。
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示例用法可以是:
1. 他铤而走險,成功地完成了那個任務。
2. 這個登山者在铤險的山路上毫不畏懼。
除了《铤險》這個詞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組詞來表達類似的含義:
1. 冒險:表示敢于冒險,不懼怕危險的意思。
2. 冒險家:指從事冒險活動的人。
3. 刺激:形容令人興奮或緊張的行動或情景。
和铤險相反的詞語是:
1. 安穩:表示穩定、安全的意思。
2. 安全:表示沒有危險和風險。
3. 穩妥:指謹慎、可靠、不冒險的做法。
總而言之,铤險是一個形容具有冒險或危險性的行為或情境的詞語。它源自古代漢字,繁體為「鋌險」,古時候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句子中可以用來形容勇于冒險、不怕危險的人或行為。還可以通過組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例如冒險、冒險家和刺激。與铤險相反的詞語有安穩、安全和穩妥。
【别人正在浏覽】